【正見網2001年03月13日】
芍陂 -- 淮河流域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豐塘,位於安徽省壽縣南, 春秋中葉楚相孫叔敖督修,距今2500餘年。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
春秋中期的楚國在今安徽壽縣南60裡興修芍陂。芍陂位於淮南丘陵龍穴山北麓。西面是發源於良余山的肥水由南而北流入淮河;東面30米高崗縱貫南北。肥水和崗地之間為積水窪地,窪地以北是一片開闊的沖積平原。芍陂是沿著積水窪地西緣,自南至北折而東,修築弧形長堤,圍成的一個人工陂湖。
淮南丘陵地區是暴雨密集區,每遇大雨,山水怒發,盈川漫谷,沖毀田疇;或當久晴不雨,溪澗水涸,農田龜裂。因此,這裡過去是易洪易旱,水旱交錯。修了芍陂以後,又有五門「吐納川流」,控制蓄泄,所以能較好地發揮滯洪、灌溉以及濟水通運的重要作用。芍陂灌溉效益十分顯著,「芍陂良田萬餘頃」,使壽春一帶迅速發展為著名的產糧區,戰國後期的壽春成為繁華的都會。
調節水量的五門設置在芍陂的四周:
東北角為井門,溝通芍陂與肥水,對肥水起吐納作用;
陂北並列東西二門,東西為芍陂瀆口門,泄陂水北流入肥水;
西面為羊頭溪口門,泄陂水經羊頭溪,東北注入肥水;
西北角為香門;
陂南五門亭附近為納水口門,承納澗水和溪水,是芍陂的主要納水口門。
考古工作者曾在安豐塘老廟泄水庫施工中發掘出一座漢代堰壩遺址。該工程為溢流壩,壩口寬約5米。壩身在生土層上以砂礓填基後,層土層草,逐層疊築,打進排列有序的栗木樁,深入生土層內。壩下有用於消能的「跌塘」,以圓木鋪底,兩側打木樁做成擋土牆,尾部有40厘米高的消能檻。「跌塘」前50多米處設有一道迭梁木壩,木壩下也設有消能池和消能檻。這種消能的作用是,當陂內水位超過蓄水標準時,即由壩頂溢出,經過兩級消能,再徐徐泄入芍陂瀆。
芍陂原周長120裡。後歷經屢代修浚擴建,目前塘堤周長25公裡,面積34平方公裡,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芍陂在2 000多年來起到了重要作用,周圍人民得到許多好處。
(周同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