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與沙埋古城: 連名字一起被沙暴埋葬的圓沙



【正見網2001年04月11日】

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大致呈橢圓形,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400公裡。圓沙古城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南距于田縣200余公裡處,坐標為東經81°31',北緯38°52'。這個點恰好在沙漠中央。

迄今為止,塔克拉瑪干中發現的所有古城,比如樓蘭、尼雅、丹丹烏裡克等,都在我國典籍中有著記載,且很大程度上是靠著典籍指引找到的。但沙漠中心的這座古城,卻不見於任何史書。一切都湮沒在流沙裡。一座城不僅沒有留下自己的歷史,連個名字也沒留下。圓沙之名是因為它的遺址到處是圓圓的沙堆而起的。
  
古城呈不規則的圓形,很像一隻桃子,南北最大距離330米,東西最大距離270米,城周長約1公裡。這種圓形古城一般多見於人類早期,此後都以方城為主。根據測定,古城距今約2135年,即最晚在漢代以前。

現在,圓沙古城殘存城牆473米,高3-4米,城牆頂部寬也有3-4米。城牆以兩排豎直的胡楊木夾以層層紅柳枝當牆體骨架,中間充填泥土,牆外用胡楊枝、蘆葦類淤泥、畜糞堆積成護坡。牆的拐角處有一些直角的「土坯」。這並不是真正的土坯,因為它不是經過人工和泥模拓制的,而是將河道中的淤泥切割成塊,直接砌到殘牆上的。這種圓形古城比較少見,考古學認為這種古城一般見於人類早期,此後都以方城為主。

殘存的城有東、南兩門,城門關閉,長長的門栓扔在門後,也許,城中居民棄城離開時,他們還夢想著有朝一日能重返故園。

城中散布數量很多的動物骨骼,羊、駱駝量較多,其次為牛、馬、驢、狗,還有少量的豬、鹿、兔、魚、鳥骨等,說明畜牧漁豬在該城經濟生活中都有重要地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駱駝,它只能作為馱載工具,用於沙漠中的長途運輸。駱駝骨數量多,只能說明這裡與外界有著廣泛聯繫,並極可能用於商業目的。
  
圓沙古城的居民究竟是什麼模樣呢?發現的20多座古墓葬,大都因風吹沙走暴露於地面,葬具、人骨已朽酥,個別保存較好的還可以約略看出圓沙人的一些特徵。

  
他們內穿粗、細毛布衣,上皮衣,有的還有帽飾和腰帶。毛布分平紋和斜紋,織有幾何形圖案,有的色澤鮮艷如新。頭髮是棕色的。男的頭髮繞成髮辮,有的還飾以假髮。高鼻深目,不屬黃皮膚的蒙古人種,應為白皮膚的歐羅巴人種。考古學家發掘到一個帶柄銅鏡,這種銅鏡是古希臘羅馬文化中獨有的。
  
圓沙古城中沒有發現西漢以後的文物,與測定的年代相對照,這座古城應該在西漢以後便廢棄了。根據史籍記載的西域三十六國的位置,圓沙當在 彌國管轄範圍。《漢書西域傳》說:「 彌國……戶三千三百四十,口二萬四十,勝兵三千五百四十人……南與渠勒(今于田縣南)、東北與龜茲(今庫車)、西北與姑墨(今阿克蘇),西通於闐(今和田縣)三百九十裡……」

至今考古學家尚未找到 彌的王城,也無法確認其疆域和文化遺存。圓沙古城或許就是彌國故址?但圓沙古城既沒有發現絲綢等漢文化的典型物品,也不見當時流行於塔裡木盆地的 盧文簡牘,更沒有樓蘭、尼雅等沙漠古城非常普遍的佛教遺蹟,令人難以理解。
  
在圓沙古城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許多神秘的圓洞。尤以城南的圓洞最為密集,數量最多,有大約16個。大大小小的袋狀圓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沙漠上,黑洞洞地朝向天空,像一雙雙深陷的眼睛,似乎有一定意義。

這樣一座頗見規模的城池,是如何消失在流沙之中,再也看不到炊煙升起,再也聽不到人聲喧囂的?
  
儘管考古學家們在城中發掘到了一些銅鏃,但卻沒有找到更多的與戰爭有關的殺伐痕跡。 
  
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講述過一個失蹤在沙漠之中的曷勞落迦城的故事。該城的居民由於不敬神招致神怒,神降下7天7夜的風暴毀滅了這座城,從此,無論誰企圖接近這裡,都會「猛風暴發,煙雲四合,道路迷失」。不管圓沙古城是不是傳說中的曷勞落迦城,考古學家們推測,圓沙古城的消失可能的確與「風暴」有關。


李易編輯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與環境

人與環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