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關於登龍門(共五文)

嚴自律


【正見網2013年05月30日】

一、食粥心安的范仲淹

范仲淹年輕時,在南都學舍讀書。為了集中精力學習,他不肯把大好時光消耗在吃飯上面。每天,他淘兩升小米,煮一鍋粥。到第二天,粥凝固了,他便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把幾十莖韭菜,切短,炒熟――就算一頓美餐了。
    
范仲淹的同學中,有一個人是留守(官職名)的兒子,他很欽佩范仲淹,見范仲淹一直過著艱苦生活,很是同情,就把這事告訴他父親。他父親便吩咐官府廚房,做些好飯好菜,送給范仲淹。
    
過了幾天,留守的兒子去看望范仲淹,發現送去的飯菜,原封未動地放在一旁,已經發餿生霉。范仲淹仍然吃著冷粥,嚼著只有鹹味的菜莖。留守的兒子,心裡很不樂意,又很覺奇怪,就問:“我爸爸聽說您生活清苦,特意贈送食物,您卻毫不動筷,莫非覺得拿事情去托人,是錯的嗎?”

范仲淹誠懇地說:“我並非不感激您和尊大人的一片心意,只是我吃粥已經很久,成了習慣,覺得很安心。如果突然改變這個習慣,享受起美味佳肴來,往後怎麼能咽下粥呢?”

【附言】

這個故事,不僅讚揚了范仲淹勇於吃苦的精神,同時告訴我們一個生活哲理:先吃苦、後嘗甜,是容易做到的,而吃過甜之後、再去嘗苦,則就難以忍受了。一個人在青年時期,多吃些苦,把意志磨鍊得堅強些,往後再遇上什麼困難,就不會畏懼。
    
歷史上的范仲淹,在青年時期,確實是很有吃苦精神。後來,果然成了有作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這樣氣勢磅礴、為千古傳頌的名句。這個故事啟示我們,要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就不能使自己過早地陷入安樂窩裡面。

元代白樸講:“從來好事天生險,自古瓜兒苦後甜。”《菜根譚》中寫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出自明代鄭瑄《昨非庵日纂》)
   
 二、燕王的憤怒和訴苦

燕王經常憤怒,並經常向別人訴苦。

這回艾子奉命出使燕國。燕王接見他,也像過去一樣,向他訴苦說:“我的國家小,強大的秦國經常侵犯我們,並無休無止地向我們徵求貢物。我的國家貧窮,無法滿足他們的貪慾。我們想整治軍隊,與之決一死戰,但又怕勢單力薄,不能取勝。這樣下去,如何是好?請先生為我想個良策。”
    
艾子笑笑,說:“你們這樣的處境,也是命裡註定的呀!”
    
燕王一怔,不解地問:“難道這裡有什麼說法嗎?”
    
艾子說:“從前,龍王與青蛙,在海濱相遇,他們寒暄一番之後,青蛙問龍王:‘大王,你的住處,是什麼模樣?’龍王說:‘珍珠砌築的宮殿,貝殼築成的闕樓;屋檐華麗而有氣派,廳柱堅實而又漂亮。’龍王說完,問青蛙:‘你呢?你的住處如何?’青蛙說:‘我的住處綠蘚似氈,嬌草如茵,清泉沃沃,白石映天。’說完,青蛙又向龍王提了一個問題:‘大王,你高興時如何?發怒時又怎樣?’龍王說:‘我若高興,就普降甘露,讓大地滋潤,使五穀豐登;如若發怒,則先吹暴風,再發霹靂,繼之打閃放電,叫千裡以內寸草不留。那麼你呢,青蛙?’青蛙說:‘我高興時,就面對清風明月呱呱叫上一通;發怒時,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後氣消肚癟,萬事了結!’”
    
燕王聽出艾子是借物寄諷,意在譏刺他軟弱無能,只有怨憤,沒有改變境遇的行動。細想自己,本來長年如此,不禁羞愧滿面。
    
【附言】

這則寓言,是嘲笑沒有志氣,甘受別人屈辱的懦弱者。這種人當受到強權壓迫時,也有不平,也有憤恨,經常向人告憐,訴說自己的不幸,或者發發牢騷,講幾句激昂慷慨的話。可是當他發過牢騷,泄過氣,一切就都拉倒、照舊,最後總是:氣消肚癟,萬事了結!根本沒有改變自己處境的決心和勇氣。這種人的能耐,只在口頭上,永遠不可能成為堅強的改革者。
    
這則寓言,對於只抱著改變周圍環境的願望,而不去把願望付諸實施的人,無疑是有教育意義的。

古詩云:“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如果不上樓,只是一味叫苦,永遠仍舊難展千裡目!

(出自宋代蘇軾《艾子雜說》)

三、周人好潔

周朝有個對服裝穿戴特別講究的人。他要求衣服必須整潔漂亮,假如不慎弄皺或者碰髒一點,就不肯再穿,一定得換上新衣服,心裡才舒坦。
    
有一天,他和朋友出門去,不巧一個泥點濺到他袖子上。因他只顧走路,沒瞧見泥點,以為自己的衣服很乾淨,因此情緒飽滿,走路的姿勢也特別優美。
    
走到中途時,他朋友偶爾發現他袖子上的泥點,便指給他看。他不瞅便罷,一看到泥點,又是嘆息,又是愁,頓時興致全無。儘管這泥點只有米粒大,他急忙攝起衣袖,用尖尖的指甲輕輕地搔著。泥點被去掉了,可是仍隱約留下痕跡。那痕跡就像印在他心上,使他難以忍受。

他走幾步瞅一瞅,越走情緒越低。後來,他沒到達目的地,就怏怏不快地縮頭而返。
    
【附言】

周人不允許衣服上沾染一星污點,在現實生活中是做不到的。因為,世界上純而又純的東西,是沒有的,純是相對的,不純才是絕對的。追求絕對的純淨,是思想絕對化的一種表現。由於這種人的想法很不切合實際,因而他們的情緒,常常處在大起大落的狀態之中。當他們沒有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時,猶如一隻高傲的仙鶴,“揚揚而趨,樂甚”。一旦有人指出他們一點缺點,他們的情緒就會頓時一落千丈,變成了一隻垂頭喪氣的落湯雞,“其心怏怏然,五步而六視。”這種人,怎麼可能大步前進呢?

“振衣千仭崗,灌足萬裡流。”胸懷大目標,前進莫縮頭!
   
(出自明代劉基《誠意伯文集》卷二《郁離子》)

四、驕傲的蜈蚣,可恥的下場

蜈蚣和蝮蛇,在一塊被野獸蹂躪過的草地上相遇。蝮蛇見到蜈蚣,心驚膽戰,扭頭就跑。蜈蚣邁動它的四十多條小腿,迅速跑到蝮蛇的前面,擋住去路。蝮蛇往東逃,蜈蚣從東面堵;蝮蛇向西面溜,蜈蚣從西面攔。蝮蛇見無路可遁,就呀地一聲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和火焰一般閃動著的丫形長舌,準備與蜈蚣作最後的決鬥。
    
蜈蚣把頭一縮,身子一弓,箭似的把自己彈進蝮蛇的嘴裡。蜈蚣進入蝮蛇的喉嚨,先吃心,再嚼腸,最後從肛門爬出來。蝮蛇在蜈蚣閃電似的進攻面前,麻木了,連自己是怎麼死的,都不清楚。
    
過了幾天,蜈蚣在農家的灶台上爬行,碰見了蛞蝓(一種軟體動物)。它看到蛞蝓長著一身白嫩嫩的細肉,就想把它吃掉。
    
馬陸(一種節肢動物)勸告蜈蚣說:“那傢伙個頭雖小,但是很毒,你可不要去觸犯它。”
    
“你不要過分地欺騙我。”蜈蚣怒氣沖沖地說,“誰都知道,世界上最毒的動物是蛇,而蛇中最毒的要數蝮蛇。蝮蛇咬樹,樹要枯萎;咬人和野獸,人和野獸都得喪命。蝮蛇的毒性雖然猛烈得象團火,可我蜈蚣,卻能經過它的喉嚨,吃掉它的心,嚼爛它的肚腸;喝它的血,使我溫醉;吃它的脂膏,使我脹飽。龐然大物的蝮蛇,都不在我的話下,我哪有怕這一寸長的蛞蝓的道理呢!”蜈蚣說罷,邁動它的小腿,氣勢洶洶地向蛞蝓爬去。
    
蛞蝓見蜈蚣前來挑釁,毫不緊張。它伸伸懶腰,把頭上的觸角彎了彎,又直了直,用嘴裡的暖氣溫潤著吐沫,等待蜈蚣走近。

蜈蚣剛剛爬到蛞蝓附近,還沒有來得及施展一下威風,就被蛞蝓迎頭噴來的一股又稠又黏的液體黏住,踉踉蹌蹌地摔倒在灶台上。它想溜走,但腳和觸鬚都亂紛紛地粘在一塊,不能動彈,就像一隻混身光禿禿的蚯蚓躺在那裡。不大一會兒,蜈蚣就被一夥螞蟻,分著吃掉了。
    
【附言】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驕傲者必敗。驕傲者的思想方法是形上學的。他們把暫時的勝利,當成永久的勝利;把局部的勝利,當成全局的勝利。對一得之功,盲目自滿,只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過分誇大自己的能力。這種人沒有不失敗的。
    
寓言中的蜈蚣,稱得上是一個驕傲的將軍,它英勇地戰勝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蝮蛇,便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它驕傲起來,到處挑釁,輕舉妄動,結果被小小的蛞蝓縛住,成為螞蟻們的一頓美餐。

惡毒而驕傲的蜈蚣,終於遭到可恥的下場。這使人想到:邪惡的中共,其命運也必然如此。

(出自明代劉基《誠意伯文集》卷二《郁離子》)

五、關於登龍門

相傳黃河上有座高峻的龍門,門下巨濤滾滾,洶湧澎湃,無數游魚,聚集其下,如果哪條魚,能躍上去,就會變成龍。
    
有一條魚,來到龍門下,它抖擻青鱗,鼓動鰭刺,勇敢地與惡浪搏鬥。經過不懈的努力,這條魚終於躍上龍門。這時候,只聽半空中如電閃雷鳴,那條魚變作活生生的一條龍,騰空而起,翱翔於雲表。
    
有個術士,也巴望著化龍而去。可他只在龍門下的淺水裡小心地行走,不敢與驚濤駭浪搏擊。雖然他也輾轉登上了龍門,整天手搖鈴鐸,邊行邊歌,在那裡悠遊,但他卻始終沒有變成龍。
    
【附言】

寓言中的那條魚,有勇氣,不畏艱險,終於“登乎龍門而為龍”。而那位術士,空懷成龍的壯志,卻不敢走成龍的途徑,雖然已經到了龍門,卻整天手搖鈴鐸,邊行邊歌,在那裡悠遊,“終日棲遲而不化(為龍)”。

無論干什麼事業,不僅需要有美好的理想,而且更需要有為實現這一理想而進行的艱苦的努力,也就是說:要腳踏實地去做,去拼搏。如果只是有理想,而不肯去作實際努力,害怕吃苦,即使具備了實現理想的機會和條件,理想最終也只是不可企及的幻想而己。

古諺云:“艱難困苦,玉汝以成。”豈不然哉!
   
(出自晉代苻朗《苻子》)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