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直臣之冠」魏象樞



【正見網2014年09月30日】

魏象樞,河北蔚縣人,字環溪,號庸齋,晚稱寒松老人,明朝一六四二年舉人。清順治、康熙年間在朝中任職。順治三年(1646年),魏象樞考取進士,自此先後任刑科給事中、工科右給事中、刑科左給事中、吏科都給事中,均屬言官之職。在任上,他以亡明為教訓,對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等有關制度的建立健全、實施利弊、社會反響、民間疾苦等,以奏疏形式,大膽建言,對官吏的貪贓枉法,更是彈劾檢舉,無所顧忌。他的奏疏得到順治皇帝的支持,所言多被採納。

順治十一年(1654年),因母親年高多病,魏象樞辭官回鄉,結束了第一次官場生涯。

在鄉六年,魏象樞一邊盡孝,一邊研究理學,一邊講學,極大地影響了蔚縣的文風、士風,他講學的地方叫願學堂,清代大思想家孫奇逢以讚美的口氣說:願學堂一席,由於魏象樞的講學,“從此海內仰而望之,千載後想而像之”,可與程頤講學的濂溪書院、朱熹講學的白鹿洞書院相比。

康熙十一年(1672年),魏象樞再度出仕,仍為言官,繼續彈劾糾弊,嚴肅法紀,六年後,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成為專司風紀的總憲,次年又加刑部尚書銜。

魏象樞作為言官,敢講真話,且以整肅綱紀為己任,被史學家譽為清初直臣之冠;作為能臣,在平定三藩之亂、整頓貪官污吏等方面立下大功;作為廉吏,他誓絕一錢,甘願清貧;作為學者,注重真才實學,後人以“好人、清官、學者”六字,對他的一生進行了概括。

特別是他“立法旌廉、舉賢樹廉、懲貪勸廉、制俸養廉、治教塑廉”的做法為後人所稱道。魏象樞能成為直臣之冠,得益於他的清廉,也得益於他務實的學術思想, 他做學問,強調在“行”上著力,讀一經講一書,總要反躬自問,做到誠實無欺,這正是他成為大臣楷模、學者宗師的重要原因。

他以整飭綱紀為己任,首上《申明憲綱等事》一疏,強調“國家之根本在百姓,百姓之安危在督撫,故督撫廉則物阜民安,督撫貪則民窮財盡”。他懇切地呼籲官吏們要“為百姓留骨血,為國家培元氣”。

魏象樞對當時吏治的影響,還體現在他的操守清廉上。他為官不走後門,靠科考入仕,憑政績升遷。生活上他以清苦自持為美德,這一美德,成就了他一生的廉明,也極大地帶動了當時官員們的節儉之風。被稱為天下第一廉吏的陸隴其認為“在朝者知以營私為恥,在野者知以干利為羞,先生之功也”。

魏象樞生活上他以清苦自持為美德。他言:“每日所言所行,盡合於理,心則安。可以對天,可以對人也。”康熙皇帝對魏象樞的立朝端勁給予高度評價。在他因病致仕時, 康熙皇帝特賜手書 “寒松堂”匾額,精闢概括了魏象樞的高風亮節。

魏象樞的孝道、官道、為人之道,給後輩人留下了無數的佳話與神話傳說。打開大陸當地網,民間百姓對魏象樞的懷念更是不絕於耳。

沒有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哪會有‘直臣之冠’魏象樞?魏象樞當年發出這樣的感慨:聖主千秋遇,幾人能報知。大臣行直道,君子頌良時。白簡天應鑒,青編世不疑。好持冰玉節,耿耿寸心知。

當今的大陸抗暴不斷, 只有在中共的領導下才會出現如此無官不貪的貪官腐敗暴吏,中共執政以來殺害中國人民8000萬,隨著王立軍出逃,薄熙來入獄、周永康垮台、 江澤民賣國、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真相的公布於世、中共對中國人民所犯的滔天罪行已是天怒人怨,必遭天譴。希望大陸民眾早日明真相,看清中共的本質,退出中共,才有美好的未來。

(摘自《寒松堂全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