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古鑒今:愛走後門者,能無愧乎?(數文)

秦自省


【正見網2014年08月23日】

了不起的蔡元定!

宋朝時,有個叫蔡元定的人,生性聰明,頗有悟性,八歲時就能作詞吟詩,讀書過目不忘,小小年紀,一天就能熟記一篇幾千字的文章。

長得稍大點,蔡元定就到西山去,在山頂嚼野菜,忍飢挨餓,奮力苦讀。

那時,朱熹的名聲很大,蔡元定決定去拜他為師。朱熹隨便問了蔡元定幾個問題,本想試探一下他學問的根基,不料蔡元定的回答,讓朱熹十分驚訝,朱熹說:“你的學問已經很好了,你不應該是我的學生,我們應該是朋友才對!”

後來,朝廷把朱熹的學說,誣衊為“偽學”,下了查禁“偽學”的命令。蔡元定也受到牽連,被貶到道州。

蔡元定寫信訓誡他兩個兒子說: “做人在於正直坦蕩,凡事都要做到問心無愧,如果走路時,對著自己的影子不會感到慚愧,睡覺時獨自面對自身,也沒有什麼可以愧疚,能做到這一點,就足夠了!(原文是:“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現在我雖然被朝廷曲解,但希望你們兩個人,不要因為這些而影響了志向,懈怠了修行。”蔡元定做人坦蕩無愧,他死後被賜諡號“文節”。

蔡元定正直坦蕩,一方面受益於他父親的諄諄教誨,另一方面受益於《程氏語錄》、《邵氏經世》、《張氏正蒙》等正統書籍。他所著的《洪範解大衍詳說》、《律呂新書》、《八陣圖說》這些書,都由朱熹為他作序,流傳於世。後來的學者,都稱蔡元定為“西山先生”。

賢德堅強的段元妃

晉朝十六國的時候,前燕國的國主慕容俊,很憎恨他弟弟吳王慕容垂。那時有個中常侍(官職名),誣告慕容垂的妻子段元妃用法術詛咒禍害別人,慕容俊想藉此把慕容垂牽連進來,治他的罪,於是就把段元妃關了起來,嚴刑逼供,但段元妃始終沒有屈招認罪。慕容垂很痛惜妻子,就偷偷派了一個人,去跟段元妃說: “一個人活在世上總免不了一死,何至於要受這樣的摧殘呢?不如屈服了吧。”段元妃說: “我哪裡是怕死的人,只怕認了這個罪名,不但羞辱了祖宗,也累及了丈夫呢。”在審問她的時候,段元妃的辯論和回答更加堅定,誓死不屈,從而使慕容垂幸免於難。後來慕容垂做了後燕的國主,就追封段元妃為皇后,諡號為“成昭後”。

魚肉都是本身先腐爛了,然後才生出蛆的。因為先有慕容俊對慕容垂的憎恨,才有中常侍阿諛奉承,迎合慕容俊、誣告段元妃藉機陷害慕容垂的事情。所幸的是段元妃大義凜然,惟恐自己讓祖宗蒙受恥辱,始終不肯屈服,這才使得慕容俊的毒計落空。後來,慕容垂做了國主,追封她為“成昭後”,這是很合適的。

男士應該學許允

三國時代,有個叫許允的人,他的妻子阮氏,很是賢明,但她的像貌,卻奇醜無比。

許允第一次見她時,曾經嚇了一大跳,拜完天地,客人離去後,許允說什麼也不肯進洞房。於是,阮氏差了個丫環,去探看許允他們究竟在干什麼。丫環回來報告阮氏說:“有個客人正和姑爺說話呢。”阮氏說:“這客人一定是桓范,他是來勸許允入洞房的。”過了一會兒,許允果然進房來了,他剛進來一會兒,就起身準備離去,阮氏急忙攔住他,許允說:“婦女要有四德,你有幾德?”阮氏說:“我所缺的只有‘容貌’一條,其餘則皆備。我也聽說:君子要有百行,請問夫君占有幾行?”許允說:“我全都占有了。”阮氏反問說:“都說‘君子百行,以德為首’,現在看來,你好色而不好德,如何能說全占有了呢?”許允無言以對,十分慚愧,這才留了下來,不再出去。過了許多時候,他們夫妻漸漸就相親相愛了,並且感情非常深厚,一直都互相敬重,白頭偕老。

對女子,我們應該崇尚她們的品德,而不是容貌。然而只喜歡女子姿色,不崇尚品德的人,到處都有。這些人聽了阮氏的話,能不感到慚愧嗎?那些不以此慚愧的男人,應該學習許允!

婦女教子真是切要,應該重視

北魏國有個叫房愛東的人,他的妻子崔氏,是清河地方的人。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崔氏就親自教兩個兒子讀“九經”,讓他們從小就知書達理。

後來崔氏的大兒子房景伯,做了清河的太守。有一次,一個貝丘地方的婦人,到衙門狀告兒子的不孝,房景伯就想治這個不孝之子的罪。崔氏得知了這事,就叫房景伯且慢,讓兒子把那婦人叫來,和自己同住同吃;又叫那婦人的兒子,跟在房景伯身邊。

每次房景伯溫情問候崔氏時,就讓那婦人的兒子,站在堂下看著,好讓那不孝之子感到慚愧。

果然不到十天,那婦人的兒子就說:自己願意悔改,要求回去。崔氏說:“他只是覺得臉面上過不去,心裡還沒有真正的慚愧,且不要理他。”這樣又過了二十多天,這個婦人的兒子,羞愧地叩著頭,請求要把母親接回去,讓自己改過自新。那婦人也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要求回去。直到這時,房景伯才讓他們母子回去。

那兒子回到家後,果然悔過,後來竟因孝順而出了名。

許止淨說:“崔氏幫助兒子管理政事,不主張用刑罰,而崇尚道德教化。崔氏教育子民,不在於讓他改變面目,而在於讓他從心裡改過自新。他們能夠如此親民,就是賢能的唐虞三代,也不過如此呀!房景伯之所以能很好管理政事,主要還源於他母親崔氏的教誨。

這樣看來,婦女教子的作用和意義,真是切要!應該好好的重視並發揚光大才是!

盧氏的賢明

唐朝時代,狄仁傑身為宰相,他有個姓盧的堂姨,住在午橋南面的莊園裡。堂姨有個獨生子,從來沒到京城親戚家串過門。儘管如此,狄仁傑卻很敬重這位堂姨,總是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及夏天的伏日和冬天的臘日,恭謹地把禮物送到姨母那裡去。

有一次,休假之日,狄仁傑又到莊園看望盧姨,正趕上表弟從外面回來,腋下挾著弓箭,手裡拎著野兔、山雉。他進屋後,就侍候母親用飯,一面向旁邊的狄仁傑,隨便地打聲招呼致意,並不把這位當朝宰相放在眼裡。

狄仁傑便向堂姨說:“我現在是朝廷宰相,表弟喜歡干什麼,我一定盡力讓他如願以償。”

盧姨說:“呵呵,宰相呀,那只不過是你自己覺得尊貴罷了,你姨就只這麼個獨生子,我可不想叫他去侍候什麼女皇呢。”狄仁傑聽了,十分羞愧。

呂坤說:“盧氏的賢明,沒有人可比。她自甘貧苦,堅守忠義,不因貧困潦倒,而委託權重一時的外甥(宰相狄仁傑)幫忙,從情理上講,這已難能可貴了;而她那一句‘不想服侍女皇帝’更是那些偉岸的男子漢大丈夫,也不容易做到。世上“那些動不動就托人幫忙的人,你們不覺得慚愧嗎?”

(均據清代蔡振紳《八德須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