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珍事:大禹決九河,定九州

吉光羽


【正見網2016年03月29日】

在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基本上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件事所以流傳得這樣廣,就是因為他對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起到過難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大禹名文命,是黃帝的五世孫。生活在大約紀元前22世紀。堯帝的時候,神州大地發生了連年不斷的大洪水,那些不太高的丘陵被淹沒了,高一些的山崗也被洪水包圍起來。百姓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巨大的損失,不得不逃離土地,失去生計,痛苦不堪。神州大地,面臨著巨大的災難。

堯帝徵求能治水的人,群臣和各部落的酋長們,紛紛推薦大禹的父親鯀。堯帝說:“鯀這個人很自負,連自己的族人都不愛護,怕是難以勝任。”群臣和酋長們說:“找不到比鯀更適合的人選,也就只好用他了。”堯帝也確實找不到比鯀更好的人,便只好用鯀領導治水了。

鯀治水的辦法是堵,哪裡有水,便在哪裡築壩堵截。可是水位卻越堵越高,最後堵不住了,河堤崩潰,洪水更猛。而鯀一意孤行,不肯改變治水的方法。結果,他領導治水九年,毫無功勞。人民仍然沒有能夠從洪水中解救出來。

堯帝覺得鯀確實無力領導治水。這時,他已經年老了。他發現了一個年輕人叫舜的,很能幹。堯帝讓舜代替他行使天子的職權。舜年輕能幹,親自到各地巡行視察。經過一番考察之後,舜在羽山處死了鯀,天下人都認為舜處死鯀的作法是對的。舜又讓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的事業。不久,堯帝去世了。舜帝徵求各方酋長們的意見說:“你們看誰能完成堯帝的遺志,完成治水的大業?”

酋長們都說:“禹可以。如果讓他當司空,一定可以實現堯帝的遺願。”司空是朝廷中負責工程的官。

舜帝說:“我很贊成。禹:就由你去平治水土,你一定要好好地完成這個任務!”

禹一面跪拜,一面謙虛地說:“契、后稷和皋陶,都比我強。”契是當時的司徒,皋陶是舜的司法官。

舜帝說:“你就去進行你的工作吧。”

禹這個人不僅聰明能幹,而且不怕吃苦,講究公德和仁愛,和藹可親,恪守信義,說話辦事,都很有法度。因此,他在各方酋長和百姓中的威信很高。

禹首先以身作則。他謹記父親失敗的教訓,苦心積慮。他在外治水的十三年間,三次走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回家看一眼。他的衣食很簡單,住房很低矮簡陋,把省下來的資金都用到治水上。他出行的時候,有路乘車,有河乘船。沒有路的時候,在泥上行走用橇,在山上用樥(讀局)。橇是一種船形的鞋,因為它的鞋底面積比較大,在泥上行走可以防止陷到泥裡。而類似現在的高跟鞋,但它是可以前後穿的,上山的時候,後高前低,下山的時候,前高后低,方便上下。

為了調動各地各部落的積極性,他採取了合理負擔的辦法。他到了哪裡,先評價那裡土地的種類以及肥沃或貧瘠的等級,再根據土地的等級,確定賦稅的等級。並且還因地制宜地規定了各少數民族進貢的品種和數量。這樣,就避免了負擔的畸輕畸重,使各地、各部落、各民族都願意為治水出力。

他還注意規劃和計劃性。每到一個地方,他就在顯眼的地方找一棵大樹,砍掉樹皮,寫上標記,這對於工程的計劃性是很重要的。史書上說他“左準繩右規矩”,表明他重視工程的測量及保證它的精確。禹的這些作法,保證了他能動員出大量的人力參加治水,也保證了治水的科學性,避免重犯他父親那種盲目堵截的錯誤。

他採取的治水方略與他父親鯀的辦法,完全不同,不是堵截,而是疏導。因為只有解決了洪水的出路問題,才能減輕或避免它為害。《尚書•禹貢》說他“隨山浚川”,就是說他根據地勢疏浚河道。

大禹首先從黃河入手。在黃河的上游,今山西吉縣附近有一個壺口山,卡住了黃河向下流的脖子,大禹就先把這裡疏通了,又開鑿了龍門等處狹窄的河段,改善了漳河流入黃河的河口,這就保證了太原一帶的安全。當黃河從山西高原流入平原後,河水一下子變得平緩,流速大大降低,因此容易泛濫,大禹就在這裡開鑿了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潔、鉤盤、鬲(讀立)津等九條河,從而保證了黃河的順利下瀉。在黃河下游,他又疏導了與黃河平行入海的濟河及一些黃河的支流,溝通了一些支流流入雷夏澤(在今山東荷澤市東北,唐朝後乾涸)的入口,從而起到了調節黃河水量的作用。

他還領導、整治了在今山東的濰水、淄水、沂水、泗水,在今江蘇的淮河,以及長江和它的諸多支流和其他河流湖泊。在治水的過程中,他還根據流域和經濟情況,把全國分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個州,確定了各州的邊界。

從此,洪水消退了,百姓又可以回到土地上耕種。國家對各地的治理也更方便了。各州的經濟都得到了發展,國家的賦稅收入也增加了。神州大地,從此逐漸發展成了富饒的土地。這裡生長的人民,發展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並團結了其他少數民族,形成了中華民族。所以,幾千多年來,炎黃子孫無不熱情謳歌大禹的功績。

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從初始的鯀,治水用堵截而失敗,並自遭其殃;到大禹的用疏導成功,而功德無量,萬世景仰!這個故事,便成為歷代治國理民的最根本的教訓和經驗!後世之君、臣治國,奉禹者興,效鯀者敗。至此今時,莫不皆然。此即上蒼,愛我子民,佑我中華;降此準則,而成圭旨!凡事皆有因果,豈偶然哉?

(《史記•夏本紀》《尚書•禹貢》及《尚書》的《大禹謨》《皋陶謨》《益稷》等篇)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