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賢遇明君 人生變彩色

天熙


【正見網2016年09月11日】

隋末群雄並起,各方豪傑、能人志士紛紛擇木而棲。虞世南跟隨竇建德,李百藥輔佐輔公祏,褚亮依附薛舉,尉遲敬德投效劉武周,秦叔寶、程咬金投降王世充。他們都是大渴不能擇泉而飲,只要暫時能解渴就趨而飲之;大暑不能擇木而息,只要稍可遮蔭就暫避樹下消暑,並不是找不到真正能飲水休息的地方。這些英雄豪傑、才子碩儒在天下紛亂之際,都在尋覓可投靠的賢明之主,直到唐太宗集兵起義,如撥開烏雲,日月星三辰光照天下,群賢喜見明主,不遠千裡奔相歸附。群賢遇明君,才得以展翅高飛,大展鴻圖,成為真正一代豪傑。

太宗識虞世南“五絕” 君臣情深義重

一代書法家虞世南,性格沉默寡慾,篤志勤學,他對經學、文學都有相當的造詣。同郡僧人智永擅長王羲之的書法,在智永的傳授下,習得精髓,圓融遒麗,外柔內剛,深得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之書法真傳,名聲因此大噪。他與當時的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書法家。唐太宗非常喜愛虞世南的字,經常臨寫。虞世南死後,唐太宗嘆息道:“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

虞世南曾在隋朝為官,隋末跟隨宇文化及,後落入竇建德手中,任職黃門侍郎。太宗滅掉竇建德,引虞世南為秦府參軍,不久轉任記室,並授任弘文館學士。太宗即位時,虞世南已年近七十,多次上表請求告老還鄉,都未獲批准。

太宗器重他博學多識,常在處理機要事務的空檔,召他前來共同研讀經學史學,並交流討論。世南性情剛烈,每當論及古先帝王為政得失時,必定想方設法勸諫太宗,所言都有幫助。太宗對侍臣說:“朕在閒暇時與世南談古論今,他如一言有失,就會惆悵不已,他如此誠懇,朕很欣賞。如果群臣都能像世南那樣,天下何愁治理不好呢?”

虞世南對太宗的勸諫總是直言不諱,發乎至誠;而太宗也能虛懷納諫,反躬自省。虞世南曾勸諫太宗“不要以為自己的功勞高過古人而傲慢自誇,不要因為太平日久而安逸懈怠,希望陛下慎終如始,雖有彗星出現,也不足為憂。”太宗嚴肅的說:“我的確頗有自誇自滿之意,看輕天下之士,這是我的罪過。上天顯示異相,應該是這個原因吧?”虞世南也曾諫言對營建高祖的陵墓務必節儉;也關心太宗狩獵安危,希望太宗“時息獵車,且韜長戟”停止打獵,給百代帝王留下典範,永遠光照萬代。虞世南敢直言犯上無隱,多類似這些情況,太宗因此對他更加親近禮遇。曾稱讚世南有五絕: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學,四是文辭,五是書翰。

貞觀十二年,虞世南卒,年八十一。太宗哭得很悲痛,將他陪葬昭陵。太宗在親手寫給魏王的書信中說:“虞世南和我如同一體,他沒有一天忘記指出我的缺失,及補充旁人所遺漏的事務,他確實是當代名臣,世人的楷模。”太宗痛惜之情難以言表,為詩一篇,令起居郎褚遂良到虞世南的靈帳讀完然後焚燒,希望虞世南的神識能有所感悟。幾年後,太宗曾在夜裡夢見虞世南,像平生一樣。後來太宗下令在虞世南家設五百僧齋,並為他造了一尊天尊像,以追懷他的美德及太宗的思舊之情。

李百藥遇太宗老而彌新

李百藥是名臣之子,父親李德林,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撰《齊史》。李百藥自幼受到家庭影響,少年時就好學博聞,七歲就能理解文章大意。有一次家裡的客人讀著名學者徐陵文章,不知出自何典籍,百藥在旁應聲指出其出處,客人聽後大為驚嘆。

李百藥在隋開皇初年,步入仕途。年少有才的百藥得到隋文帝賞識,卻招來一些人的嫉妒和誹謗,為避禍,他隨即託病辭官。開皇十九年,再被徵召,承襲父親爵位。吏部尚書牛弘非常欣賞他的才學,皇太子楊勇又召為東宮學士。當時晉王楊廣四處招攬人才,召百藥為幕僚,但百藥稱病推辭,楊廣因此對他懷恨在心。仁壽四年,楊廣即位為隋煬帝後將百藥貶為桂州(今廣西桂林)司馬。

隋末天下混亂,百藥參加了反隋的起義,最後任職於杜伏威軍中。杜伏威及部將輔公祏先後起兵反唐,輔公祏任命百藥為吏部侍郎。有人告知李淵,百藥與輔公祏同反,李淵大怒。雖然後來得到杜伏威命令輔公祏殺百藥的密信,證明百藥與輔並非同黨,但一直到武德末年,百藥始終未獲唐高祖的任用。

唐太宗即位後,很器重百藥的才華,而李百藥也盡心竭力,發揮所長。貞觀元年(627)召百藥為中書舍人,命其參與修撰《五禮》及律令,又詔他撰北齊史。貞觀二年,上《封建論》直言上諫取消諸侯,為太宗採納。貞觀五年,作〈贊道賦〉一文以規勸太子。唐太宗見到此賦後非常讚賞,賜百藥彩絹五百段。

貞觀十年(636)完成《北齊書》,賜物四百段。十一年,《五禮》及律令撰成,百藥爵位又從“男”進為“子”。唐太宗曾作《帝京篇》,讓百藥也以此題另作一篇。唐太宗對百藥的文章極為讚嘆:“卿為何身體老邁而才氣如此青壯,年歲老成而意境這麼新穎呢!”貞觀二十二年(648)百藥去世,年八十四。

禇亮步步高升官位顯赫

禇亮,唐初十八學士之一。從小聰明好學,博覽群書,過目不忘,善文工詩。18歲那年,便造訪了當時的政壇兼文壇名流陳僕射徐陵,且與他商榷文章,徐陵對褚亮的文章見識深表驚異。陳後主也召見他作詩,獲得在座所有人稱善賞識。陳滅亡,入隋為東宮學士。大業中隋煬帝授亮為太常博士。當時,隋煬帝為改制宗廟,亮引經據典,上奏反對,隋煬帝心中極為不悅,誣陷他與楊玄感有牽連,貶亮為西海郡司戶。薛舉稱帝,慕名收攏褚亮,任禇亮為黃門侍郎,委以重要職務。

薛舉滅亡後,太宗聽聞禇亮的名聲,對他深加禮遇。太宗只要有征伐,禇亮常隨侍跟從,軍中有宴筵,必定請禇亮參加。禇亮也會從容進諫,對太宗多有裨益,成為太宗商議決策的重要人物。天下平定之後,太宗提拔各方人才,褚亮步步高升。貞觀元年(627)為弘文館學士,到十六年(642)已進爵為侯,食七百戶。又與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人為文學館大學士,褚亮寫了一篇像贊,曰〈十八學士寫真圖〉,藏之書府。

太宗征遼東,褚亮已告老還鄉,太宗仍借重褚亮次子遂良隨行。及至褚亮病重時,太宗親自下詔派遣醫生送藥救療,宦官使者每日問候不絕。亮卒年88歲。太宗非常悲痛惋惜,停止登朝一天。追贈為太常卿,陪葬昭陵。

程咬金遇明主 誓死不離唐太宗

程知節,本名咬金。年少時就勇猛無比,善用馬槊(馬上長槍)。大業末年,聚集黨徒幾百人,保衛鄉裡,後來依附李密,成了李密最精銳的八千貼身衛隊的頭領,很受器重。李密戰敗,王世充俘獲程知節,任命他為將軍,接遇甚厚。619年(武德二年),因鄙視王世充氣量淺狹、為人多詐,遂與秦叔寶等數十人投唐,從此追隨秦王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每戰都率先衝鋒陷陣,屢建戰功,封宿國公。

武德九年,李建成構陷秦王,秦王身邊的大將一一被調離,程知節被外任為離長安十萬八千裡的康州(今廣東德慶縣)刺史,他對秦王說:“大王您的左膀右臂現在都被斬除,自身必不能長久保全,知節就算死,也不離開大王。希望大王趕快擬定自我保全的策略。”六月初四日,在建成、元吉頻出狠招,及天象變化已“間不容髮”之際,唯有發動“玄武門事變”才能死裡逃生。

“玄武門事變”後程咬金功勞甚偉,先拜太子右衛率,再遷右武衛大將軍,賜實封七百戶。太宗貞觀年間,程咬金歷任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又改封盧國公。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再轉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北門屯兵、加鎮軍大將軍。他的圖像榮登凌煙閣唐二十四開國功臣榜。

太宗推心置腹 群臣報知遇之恩

白居易在《新樂府》第一篇〈七德舞〉中讚美太宗:“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唐太宗待人推心置腹,文武百官都心悅誠服,盡心報效。

李百藥經歷坎坷,幾經貶官,直到受到太宗賞識,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從此人生峰迴路轉;虞世南和褚亮的文筆,動若有神,但都來自敵方,太宗不但不加以殺害,反而欣賞他們的才學,引為十八學士成員,備受禮遇和恩寵;程知節志在平息國難,能棄暗投明,捨命輔佐明君,可謂忠誠。太宗器重他們的才華,給予豐厚的賞賜;生病時,必親臨探望,或賜御藥;直到去世,有些太宗都還為之料理後事,哀之甚慟,太宗也曾在夜裡夢見他們,有的甚至有幸陪葬昭陵。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貞觀群賢有幸遇見明君唐太宗,如鴻鵠展翅、魚躍天池,從此海闊天寬,他們自然對唐太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盡力報答太宗的知遇之恩。太宗與眾臣將之間肝膽相照、相處和樂,君臣間的情義深重,更是自古罕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