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斯、道德與自救(六):天災與朝代興亡─旱災

正見網編輯組


【正見網2003年06月19日】

2. 旱災

《洪範五行傳》曰:「君持亢陽之節,興師動眾,勞人過度,以起城邑,不顧百姓,臣下悲怨。然而心不能縱,故陽氣盛而失度,陰氣沉而不附。陽氣盛,旱災應也。」

周厲王的暴政與旱災

厲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前853年),西周的西北連續六年大旱。持續長時間的大旱,加上厲王的腐朽殘暴,結果是餓殍載途,白骨盈野。

旱災結束後,人民需要休養生息。可是,身為一國之君的厲王,卻變本加利地剝削和壓榨人民。他於災後進一步把原來公有的山林川澤霸占為已有,不許人民樵採漁獵。厲王所為的結果是廣招眾怒。在遭受數年旱災之苦之後,又斷絕了魚獵薪樵之源,造成民怨沸騰、國庫空虛、民不堪命。

為控制社會的言論,厲王從衛國請來巫師,藉助巫術去偵察人們的竊竊私議。衛巫順從厲王的旨意,肆意指控國人「謗王」。一經衛巫指控的人便遭到殺戮。這樣一來,人們都敢怒而不敢言,路上見面,以目示意。鎬京城內,一片恐怖氣氛。當時,大臣召公見厲王如此倒行逆施,便向他進諫。召公曾說過: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把水堵上,一旦潰決,傷人更多……如果硬要堵住人民的嘴巴,不讓說話,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但厲王根本聽不進這些話,繼續一意孤行。

在天災、人禍的雙重摺磨下,民不堪命,都不顧一切盼望天下大亂,不惜與暴君同歸於盡。這一天終於到來了:厲王三十七年(前842年),在小領主共伯和的領導下,爆發了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不可一世的暴君厲王,被嚇破了膽,流亡於彘(今山西霍縣),結束了其殘暴的統治。

周宣王的無德與旱災

周宣王末年(約公元前803年),西周又發生了大旱災。這場旱災,持續時間更為長久。大旱不僅使河流、池沼完全涸竭,而且森林、草木皆乾枯而死。農田、莊園,都變成了一片荒野。沒有糧食,連人畜飲水都發生了因難。《詩・召.F》記載了這次大旱災:「.F天疾威,天篤降喪。?我饑饉,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旱災帶來的是一派庶民逃亡,邑裡空虛,村落蕭條,田園荒蕪的衰落景象。

面對持續嚴重的旱災,周宣王繼用了先朝的祈禳。《春秋繁露・郊祀》載: 「……王以不雨,遇災而懼,整身修行,期欲以稍去之」 (《帝王世紀》)。但是,宣王沒有商湯的德行,無論他祭祝,還是「整身修行」。都無濟於事。旱魔仍在肆虐。

明朝的苛政與旱災

明萬曆年間,政府的賦役越來越重。隨之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萬曆、崇禎年間,旱災變得越來越頻繁,大旱之年的比率也在增加。天啟(1621─1627年)末到祟禎(1628─1644年)初,陝西連年饑荒,餓殍 遍野、死者枕籍。尤其是陝北,終年無甭,赤地千裡,草木全枯,易子而食、人相為食的事件屢屢發生。各地因乾旱而無法生存下去的農民揭竿而起。與此同時,祟禎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南北兩京、山東、河南、陝西等地連續四年遭受。大旱」、「大旱蝗」,饑民遍地.殺宮掠府、開庫分糧的事情到處發生。農民起義聲勢浩大。明王朝在內外交因及連年的大旱、大蝗, 瘟疫之中.迅速走向滅亡。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生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