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7年12月13日】
情緒是無形的,摸不著,也看不到,不容易用科學方法研究,但是現代醫學已經注意到情緒對健康的影響。負面的情緒,例如爭吵會降低身體的自癒能力,憤怒會提高心臟病、中風、癌症的風險;正面的情緒,例如表達愛意可以降低膽固醇,懷著感恩的心會增強免疫力。其實,《黃帝內經》早就告訴我們:「怒傷肝」, 「思傷脾」。過度的情緒反應會損害健康,那麼我們要如何做好情緒管理呢?
過度的情緒傷害健康
喜、怒、哀、樂是我們正常的情緒反應,也是生活上的小插曲,不然人就會像木頭人一樣,生活單調,毫無樂趣可言;但是,過度的情緒反應,就屬不正常,會傷害內臟,損及健康;反過來說,如果能控制好情緒,對健康是有益的。
《黃帝內經》說,過度的情緒反應(喜,怒,思,悲,恐)會傷害五臟;「怒傷肝」,憤怒會傷害肝臟;「思傷脾」,思慮會傷害脾臟;「喜傷心」,歡喜會傷害心臟;「悲傷肺」,悲傷會傷害肺臟;「恐傷腎」,恐懼會傷害腎臟(《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壓力,情緒與精神疾病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頻繁,人際關係很複雜,難免會產生磨擦與衝突。壓力是人與人或環境之間的不協調造成的,壓力產生的原因很多,有家庭的、事業的、功課的、金錢的、人際關係的等等。
壓力會讓人陷入情緒反應的漩渦,憤怒、悲傷、憂慮、恐懼,而不能自拔,進而引發焦慮、失眠等精神疾病西醫對精神疾病的治療通常使用鎮靜劑,安眠藥,抗憂鬱藥物等等;不過這些都只能治標,沒辦法治本,因為疾病的根源是情緒與壓力,是無形的,是有形的藥物沒法觸及的。
一念之間會改變一切
工作是我們生活的重要部份,雖然都是例行公事,但時常會遇到不同的壓力與挑戰。一念之間有時就會改變一切,一個簡單的觀念就會讓事情變得不一樣。例如醫生的工作,面對形形色色的病人,每個病人有他的個性與情緒,醫生也是有喜、怒、哀、樂。病人因為有病痛才來看醫生,難免都會發牢騷,吐怨氣。如果醫生不能自己控制情緒,就可能與病人起爭執,甚至吵架。
所以醫生的第一要務就是要讓診間的氣氛融洽,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生氣,不要與病人爭執;要有耐心傾聽病人,不管他講得多麼長,多無聊,都要讓他暢所欲言,當然中間要有些互動,就像聊天一樣;當病人的話說完了,心中的情緒也發泄了,達到他的需求,病也就好一半。
有時破鏡難重圓
婚姻問題是現在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兩個不同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價值觀,要共組家庭,天天生活在一起。新婚的浪漫甜蜜,隨之而來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現實的生活問題;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處事方式,如果不能互相溝通,不能體諒,不能容忍,帶來的就是永無止境的吵鬧,爭執。
再加上可能婆媳關係不和,可能有外遇,甚或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一開始小吵,互罵對方,後來變大吵,甚至大打出手,互控傷害,訴諸離婚,往日的親密愛人轉眼間變成不共戴天的仇人,走到破鏡難重圓的地步。
修養道德是要領
那麼我們要如何管理好情緒呢?許多事情都在一念之間,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一念之間決定健康的好壞,一念之間決定婚姻的成敗。關鍵就在於處理問題的態度,是否能互相溝通,體諒容忍;但是一念之間是要做好準備的,就是要修養道德。
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告訴世人說:「勿汲汲於所欲,勿懷忿恨,皆損壽命若能不犯者,則得長生也」(「千金要方‧道林養性」)不要汲汲營營於追求名利,不要心懷怨恨,這都有損壽命;如果沒有名利與怨恨之心,就可以長壽;這也就是說,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清心寡欲,心平氣和,這樣才能健康長壽。
孫思邈是修道人,他看透人世間的一切。因為人同時具有自私與善良,人的「情緒」喜、怒、哀、樂是自私的,放縱的,而人「佛性」是善良的,克制的,兩者同時表現,相互抗衡。我們修養道德,一方面是要減少情緒的失控,降低自私與放縱;一方面則要提升「佛性」,增加善良與克制。
「詩經」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夫妻結婚本就要白頭偕老,夫妻之間要做到「真」,彼此真心誠實,不能有貳心;夫妻之間要做到「善」,彼此關懷,表達善意;夫妻之間要做到「忍」,彼此忍讓,相互體諒;所以幸福的婚姻需要「真,善,忍」;同樣地,做人處事也都需要「真,善,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