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8年02月26日】
一、孔融讓梨
古代有個孩子叫孔融。當他四歲分梨時,就能把比較大的梨讓給哥哥,自己拿小的。他這樣做完全正確,因為他做的家務比哥哥少。我們現代都講平等,要跟孩子平等。這話對不對?那就看我們如何去理解。在人格上應該平等,我們尊重孩子的人格,而不是附屬在我們身上。但是孩子還小,他的人生經驗,跟我們是否平等?不平等,對!他的人生閱歷和智慧跟我們也不平等,我們要引導他,要教育他。所以要有長幼尊卑,孩子對長者才能生起恭敬心。假如都平起平坐,他對長者將如何恭敬?所以我們要正確的理解這個平等。
當孩子有了長幼尊卑的觀念,他才知道「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假如父親上班還沒有回來,兒子就大搖大擺,筷子也不拿,就用手抓著吃起來。長此以往,他就會我行我素,「苟不教,性乃遷。」好性格變壞了以後,便很難教。
孔融讓梨給他哥哥吃,所謂是「財物輕,道義重。」哥哥拿到了弟弟給的梨,對弟弟就應該更加愛護和關懷。
有人問:「孔融少時能讓梨,後來讓出個什麼樣?」那就請你一展慧眼:
附錄:【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孔融(153~208)東漢末臣、文學家。字文舉,魯國(山東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孫。少有才名。曾任北海相。後入朝為將作大匠、太中大夫。門第高貴,「智能優贍,溢才命世。」(《三國志•孔融傳》)。善詩文,與王粲等人,並稱為「建安七子」。
二、士選讓產
在古代,有位讀書人,名叫張士選。他父親過世較早,所以他的叔叔就來撫養他。等到他十多歲能獨立了,叔叔就跟他說:「我們把財產分成兩份,一份給你,一份給我。」
可是,張士選立即就對他的叔叔說:「叔叔,你有七個兒子,應該分成八份,而不是分成兩份。」叔叔依舊堅持說:「不行,這是分給你父親的,這是分給我的,分成兩份就好。」張士選確確實實感受到,要永遠不忘叔叔的恩德,如果他真的拿了那麼大一份,其他兄弟的心就不平,所以他堅持讓叔叔分成八份。後來叔叔確實就把家產分成八份。由於這個緣故,所以家庭一片祥和。
如此一讓,讓出了什麼?讓出了自己的德行,提升了自己的心性。自性之中,具足了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吉祥,而這些就是無量的財富。所以,當我們的自性與德性相應的時候,其後福無窮。為什麼說積陰德的人,會有好的果報?因為陰德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
後來,張士選要到京城去考試,剛好遇到一位算命先生,看了他的面相後,就告訴他,你積了很厚的陰德,這次考試,一定會高中,而且你往後的子孫,也會非常榮顯。其實這些結果,我們都可以從因果的來龍去脈中,推算出來。他不只積了陰德給後代,也做了良好的榜樣,垂範後代子孫。
三、姐弟互相關心,各盡道義
明朝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名叫陳穗,陳穗有一個女兒,沒有留下名字,所以史書上記載是陳穗之女。她的父母去世較早,留下陳穗之女和兩個弟弟,一個五歲,一個六歲。她已經到了要出嫁的年齡,所有的親朋好友都了解她家庭十分富裕的狀況,對她家的財富,虎視眈眈。姐姐也覺察到了,絕對不能離開弟弟,一定要好好把他們撫養長大,所以她就決心暫時不嫁。
她也很有智慧,了解到親友們都在虎視眈眈。有一天,她就做了很多好菜,在門口點了蠟燭,點了火把。
親戚們都乘機來到她家看看,她就很大方的把他們請進來:「來來來,不要客氣,來吃點東西。」她對這些親戚愈客氣,親戚們愈覺得慚愧。我們是來察看有什麼下手之處,結果人家這樣客氣對待我們。這些親戚都說,我剛好走到這裡,蠟燭熄掉了,我是進來點蠟燭的,沒有其他的事。
她用善巧圓融的態度,把這個危機化解了。這些親友,從此以後,就沒有再到家裡來騷擾。他們也感受到,姐姐已經決心要好好撫育兩個弟弟。後來兩個弟弟都長大了,並且也都成家立業,她才出嫁。
那時,她已經四十五歲,終身沒生孩子。她的弟弟,就把她接回來奉養到老。上天一定會垂愛這些真正有道義之人。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我們要有堅定、正確的信心,去做人處事!如此才能心安理得。
四、佳英撫侄
明朝的時候,有一位女士叫章佳英。她的父母很早就過世了,所以她從小就是孤兒。她有三個兄長,可是三個兄長,也很早就過世了,她就跟嫂嫂一起,照顧她的侄兒們。很不幸,她的三個嫂嫂,也都陸續去世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章佳英就抱定宗旨:一定要好好把自己的侄兒們,撫養長大!所以她終身沒有出嫁。她用真誠的愛心,去愛護這些晚輩。後來,她的晚年,也贏得了晚輩對她的奉養。
五、紫荊樹死而復活
隋朝時,有三個兄弟,老大叫田真,兩個弟弟叫田慶、田廣。父母都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產分為三份,準備分家。所有的東西都分好了,他家門口有棵紫荊樹,這棵樹如何分?三兄弟都說,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這樣也公平。話才講完,沒有多久,這顆紫荊樹,立即就枯死了。
田真畢竟讀過書,一看到紫荊樹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氣連枝」的古話,「我們兄弟要分家,要把樹分了,樹已經感受到這種不仁愛、不友善的行為,立即就枯死了。」田真想:我們不能連樹木都不如,應該要友愛才對!他把這種感受,講給兄弟聽,希望我們是同氣連枝,都是父母所養育的,父母不願意看到我們分離。
後來,三兄弟就沒有分家,又住在一起。結果這顆紫荊樹,沒過多久,它自己又復活了!看來,萬物確實都是有感知的。連樹都可以感覺到家庭失和而枯萎,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每一分子都團結和睦,而欣欣向榮!
六、祖逖自避難,更關心難民
晉朝時,有位讀書人叫祖逖。當時國家不太穩定,北方五胡亂華。他不得已,只好去逃亂。許多百姓都願意趕著他一起逃亂。這樣,他就帶著好幾百戶人家,一起遷徙到淮泗這個地方,去躲避戰亂。
他從小就很有俠氣,很會照顧人。如今在路上,他把自己所有的車馬,都讓給年長的人坐,他自己都是徒步行走。還把家裡所有的財物、藥品,統統拿出來給大家用,就這樣,一路照顧著所有逃亂的人。
當時,晉元帝很敬佩他的德行,封了他一個官職。他做官也很好,胸懷雄心壯志,抱著一個信念,一定要把國家失去的疆土,再奪回來。果然在他一生當中,晉朝很多的土地,失而復得。
在這次避難的過程中,祖逖也是時時都為所有人的生活著想,到達了目的地以後,教給他們如何去耕作,如何才會有好的收穫。遇到一些(因為戰亂被遺棄在荒山野外的)骨骸,祖逖就組織大家,把這些骨骸統統埋好,還舉辦了一些祭祀的活動。他的行為,令老百姓十分感動。
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很多長者在聊天中說:「我們年紀都老了,能夠遇到祖逖,就好像自己的再世父母一樣,我們死而無憾。」
祖逖這種仁義之心,不知道感動了多少平民百姓。祖逖去世的時候,所有的百姓,就好像失去了父母那樣的悲痛。
(以上均據《淵鑒類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