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鞭影》四豪(9):張儀折竹 任末燃蒿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22年07月13日】

【原文】

張儀折竹,任末燃蒿。
zhāng  yí  zhé zhú,rèn mò rán hāo。

張儀折竹,任末燃蒿。
ㄓㄤ ㄧˊㄓㄜˊ ㄓㄨˊ,ㄖㄣˋㄇㄛˋㄖㄢˊ ㄏㄠ。

【注釋】

(1)張儀: (約西元前370-前310年),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曾勸說各國幫助秦國進攻其它的弱國,史稱「連橫」,為秦惠文王重用,但之後的秦武王並未用他,最後他離開秦國卒於魏國。

(2)任末: 東漢時期學者,他自幼勤奮好學,擅長《五經》,曾於洛陽收弟子講學十餘年。

(3)蒿: 泛指野草、雜草的意思。

【語譯】

戰國時期縱橫家張儀年輕時用功好學,常抄寫文字刻在竹子上,東漢時期學者任末同樣好學,晚上時燃燒雜草作為燈火讀書。

【人物故事】

張儀縱橫才   天賦勤學造

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張儀能言善道,口才極佳。人們多慕其才,以為天賦使然,卻往往忽視了他在勤學苦讀上驚人的毅力和超常的努力。

張儀在年輕時有段好學的故事: 他因為家境貧窮,所以就幫人抄書藉以賺錢維生,在工作中若遇到好詞好句時就會摘錄下來,抄到自己的手掌和大腿上,等到工作完畢,晚上回到家中,他便趕緊將這些摘錄下來的好詞好句刻寫到竹子上去,時間久了就集結成了一本冊子,這樣也算有書可讀了。可見張儀的口才和見識,來自他年輕時日積月累的學習。

後世人遂以「折竹」或「張儀折竹」來形容勤奮刻苦的學習。

註:他的事跡主要記載在於《史記.張儀列傳》。

任末虛心  學生欽佩

任末是東漢名士,學者。成語「行屍走肉」就出自他對學生的教導。他不僅通曉《五經》,是東漢著名的經學家和教育家,曾在洛陽教授生徒達十餘年。還是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的忠實踐行者——自小勤奮好學,虛心請教,愛友尊師。一生事跡感人至深,令人欽佩。

任末十四歲時,在學習上還沒有固定的老師,但是他卻能夠虛心向遇到的一切人學習。他整天背著書箱,不怕路遠和險阻到處求學。

他常說:「人如果不學習,怎麼可能有所成就呢?」

有時他在樹林裡搭個小茅屋住下,削樹枝作筆,以樹汁當墨寫字。晚上就在星月的輝映下讀書;遇到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雜草、蒿草之類的植物當作燈光。讀書有了心得時,就寫在衣服上,以免忘掉。學生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用潔淨的衣服,換取他寫滿了字的舊衣服。

任末非聖賢書不讀,臨終時告誡他的學生們說:「好學不倦的人,雖死猶生;不學無術的人,即使活著,也只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從此,「行屍走肉」便成為一句成語,意思是人雖活著,卻因沒有人的品性、靈魂,如同一副空殼、不過是可以走動的屍體罷了,指出這樣活著,沒有任何意義,仿佛一個活死人。

說到知行合一,最感人的就是他愛友尊師的德行。

古人講落葉歸根,最怕客死異鄉。死後都想返鄉歸葬。但他的友人董奉德在洛陽病死後,卻因家貧無力送棺木回老家埋葬。任末得知後,不顧路途坎坷,用鹿車(古時一種獨輪小車)載上棺木,親自推車,不辭辛勞地將友人屍骨完好地送回老家的祖墓安葬。如此義舉,讓人感佩不已,傳為美談。

後來,任末回到了家鄉蜀郡,蜀郡守仰慕他的品德,聘請他做功曹史,管理全郡總務。他不為功名所動,稱病未去。不久,他的老師亡故,他卻不顧路途遙遠前去奔喪,不料竟死在奔喪途中。

臨死前,任末想到的並非自己,只是想要做到有始有終,死了也要到達老師家門,於是吩咐陪他同行的侄兒任造說:「你一定要把我的屍體送到老師家門,如果人死後還有知覺,我為老師奔喪盡了弟子的禮節,魂靈也就不會感到慚愧,如果死後沒有知覺,把我埋在土裡,我也滿足了。」意思是死了不管有無知覺,盡了自己作為弟子應該做到的本分,才能問心無愧,也就沒有遺憾了。

他愛友敬師,不圖名利,踐行道義,甚至做到了捨身取義,忠實地踐行著聖賢的教導,對學生和當時的社會影響很深,作為東漢名士,他當之無愧。

註:他的事跡主要被記載於王嘉所著的《拾遺記》和《後漢書.任末傳》裡 。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