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臣于謙

太平 整理


【正見網2003年11月14日】

我們都讀過於謙的名詩《石灰吟》:

千鑿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
留得清白在人間

于謙(1398-1457),字廷益,明朝名臣。浙江錢塘(今杭州)人。

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看了他的面相,驚訝地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了進士。

于謙出任江西巡案時,昭雪了被冤枉的幾百個囚犯,被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于謙到任後,輕裝騎馬走遍了所管轄的地區,訪問父老,考察民情,並立即上疏提出。稍有水旱災害,馬上上報。在任期間,他救濟平民,開墾田地,興修水利大得人心。因此升任左侍郎,二品奉祿。

入朝後因他廉潔自律,絕不行賄受賄,貪官們對他很忌恨。後被掌權太監王振所陷害,降職為大理寺少卿。

消息傳出後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在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的人數以千計,於是再命于謙為巡撫。當時的山東、陝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餘萬人,于謙請求發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加以救濟,讓布政使安撫召集這些人,給他們田、牛和種子,使他們自食其力。前後共任巡撫達十九年,當地人民大為喜樂。

正統十三年(1448),于謙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當時蒙古人(又稱作瓦剌人),與北方各族聯合,不斷在邊境挑起事端。掌權太監王振暗中勾結蒙古,每年製造大量的箭矢,供給蒙古人侵略、擴張之用,並索取蒙古駿馬做為回報。正統十三年,王振覺得蒙古人行賄太少,便壓低蒙古馬的價格,僅付給應付錢款的五分之一。蒙古使者又惱又羞,回去向太師也先訴委屈。也先聽了,勃然大怒,親自掛帥,舉兵南犯。

王振為了掩飾自己的罪責,慫恿英宗御駕親征,震懾也先,迫敵退兵。英宗也急於一顯身手。第二天,英宗聚集了京師幾十萬人馬,帶著一百多名文武官員,倉促起程。于謙苦勸英宗千萬不要親自率兵出征,其言發自肺腑,入情入理:「天氣炎熱,青草供應不足,水泉猶塞,人畜所需,確有困難。況車駕遠行,四方急奏,不能既達。其他不測之禍,難保必無。」可是,英宗誰的話都聽不進去,只受王振一人蠱惑,當即下令:如有再進諫者,殺無赦!

由於備戰不足,不少軍士因供給跟不上活活餓死,軍心渙散、士氣頹喪。王振瞎指揮貽誤軍機,被也先追上了。王振跟著英宗逃命,逃到離懷來縣城約二十裡的土木堡時,發現載有自己私人財物的一千多輛軍車尚未跟上,為了不使自己受損失,他不顧國家安危,下令就地宿營。只一夜工夫,也先率兵包圍了英宗和明軍。土木堡地勢高,缺水。在也先包圍下,數十萬大軍毀於一旦,作戰物資、武器裝備,統統成為也先的俘虜和戰利品。從征的一百多名文武朝臣幾乎全部戰死沙場,英宗皇帝也被蒙古人生擒活捉,這是自有明朝以來的奇恥大辱。王振也罪有應得,在亂軍中丟了性命,害人終害己。

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師大為震驚,當時成王監國,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侍講徐有貞說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京師是天下的根本,一搖動則國家大計完了,難道沒有看見宋朝南渡的情況嗎!」當時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人心震驚惶恐,朝廷上下都沒有堅定的信心。于謙請成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馬上開赴京師,依然策劃部署,人心稍為安定。于謙立即被升為兵部尚書。

大家擔憂國家沒有君主,太子年幼,敵寇將至,請成王為皇帝。成王一再害怕地推辭。于謙大聲說:「我們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成王即位為景泰帝,于謙進去回答問話,激昂地說:「敵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輕視我國,長驅南下。請命令各邊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營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製造器械盔甲。分兵據守重要的地方,軍隊駐紮在外城的外面,遷徙外城附近的居民進入城內。不把糧食留給敵人。至於軍隊裡面的事情,我自己承擔,沒有成效就判我的罪。」對他的意見,皇帝全都認真地接納了。

十月,也先挾持著英宗攻破紫荊關,進窺京師。石亨建議收兵固守使敵兵勞累衰竭。于謙不同意,說:「為什麼向他示弱,使敵人更加輕視我。」馬上分別調遣諸將帶領二十二萬兵士,在九門外擺開陣勢:抵擋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給了侍郎吳寧,把各城門全部關閉,自己親自督戰。也先部隊進攻德勝門,于謙令石亨設下埋伏,挫敗了也先的銳氣。相持了五天,也先不得不撤回蒙古。于謙調兵追擊到居庸關才回來。

景泰元年(1450)八月,也先提出把英宗送回。在於謙等大臣建議下景泰帝派使者迎接英宗回歸。

于謙性情淳樸忠厚過人,忘身憂國。英宗回歸,一點也不說自己的功勞。他生活非常簡儉,所居住的房子僅僅能夠遮擋風雨。景泰帝賜他西華門的府第,他推辭說:「國家多難,臣子怎麼敢自己安居。」堅決推辭,皇帝不准。於是把景泰帝所賜的璽書、袍服之類的東西,全部封好寫上說明放到那裡,每年去看一看罷了。

于謙性格剛直,從不巴結權貴,在朝庭上議事時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也不躲避嫌疑怨恨。因此那些不稱職的人都怨恨他,而不像他那樣被重用的,亦嫉妒他。妒嫉他的人不斷收集他的黑材料。各大臣多次用苛刻的文詞上奏彈劾他,全靠景泰帝力排眾議,他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

因為徐有貞提出遷都南京,受到于謙斥責,經常咬牙切齒地恨于謙。石亨本來因為違犯了軍法被削職,是于謙請求皇帝寬恕了他,讓他領兵。德勝門一仗的勝利,石亨的功勞並不比于謙大,而得到世襲侯爵,內心有愧,於是上疏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皇帝下詔讓于冕受賞,于謙推辭說:「國家多事的時候,臣子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個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我對於軍功,極力杜絕僥倖,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石亨更是又愧又恨。內侍曹吉祥等也都一向嫉恨于謙。

景泰八年,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發動政變復辟,英宗重登帝位,改年號為天順,宣諭朝臣以後,立即把于謙逮捕入獄。誣陷于謙謀反,判處死刑。奏疏上呈後,英宗猶豫說:「于謙實在是有功勞的。」徐有貞進言道:「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出師無名。」皇帝的主意便拿定了。

于謙在鬧市被處死並棄屍街頭,抄了他的家,家人都被充軍邊疆。抄家的時候,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只有正屋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來看,都是景泰帝賜給的蟒袍、劍器。這時還有大臣上書說于謙的罪應該滅族,于謙所推薦的各文武大臣都應該處死。又有大臣請求寫上他的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國公布。一時間,許多官員都把捏造罪名誹謗于謙作為討好皇帝,爭取寵幸的方法。

于謙死的那天,陰雲密布,全國的人都認為他是冤枉的。有個叫朵兒的指揮,本來出自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潑在於謙死的地方,慟哭。曹吉祥發怒,鞭打他。第二天,他還是照樣潑灑在地表示祭奠。都督陳逢被于謙的忠義感動,收斂了他的屍體。後來英宗也後悔了。

于謙一死,就由石亨的黨羽陳汝言任兵部尚書。不到一年,所幹的壞事敗露,貪贓無數。英宗皇帝召大臣進去看,變了臉色說:「于謙在景泰朝受重用,死時沒有餘財,陳汝言為什麼會有這樣多?」石亨低著頭不能回答。不久邊境有警,皇帝滿面愁容。有人進諫說:「如果于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皇帝無言以對。這一年,徐有貞被充軍。又過了幾年,石亨被捕,死於獄中;曹吉祥謀反,被滅族,于謙事件得以真相大白。

成化初年,于謙得到徹底平反,平反的誥文裡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萬曆年間,封諡號為忠肅。杭州、河南、山西都是歷代奉拜祭祀不止。

于謙由於生性正直有才華,而遭眾人妒忌,蒙冤而死。一時間,誹謗之聲不絕於耳,好像真是千古罪人。然而歷史是公正的,害死於謙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這三位復辟「功臣」先後得到報應,下場一個比一個慘。真應了那句古話「天理循環,報應不爽」。于謙蒙冤於一時,卻垂名於後世,成為千古傳頌的英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