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本經濟之父 如何解讀儒典《論語》(十)

劉如


【正見網2018年09月20日】

今天,我們會學到一句人人皆知的成語:慎終追遠。它就來自《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此話是孔子的高徒、四書之一《大學》的作者——曾子所說的話,而且就在孔子說完「君子不重則不威」這段話之後,緊接著就出現了。師徒二人之間的話,有何關聯呢?為何慎終追遠,民德就會歸厚呢?對我們今天的人,有何助益呢?讓我們先從澀澤榮一的一段有趣的見聞談起。

澀澤眼中華人的奇特氣質

這是澀澤榮一在明治維新後的晚年,為教育後輩企業家時公開講出的一段對過去中國人的國民性的評判,被如實記載在《論語與算盤》的第十章「成敗與命運」之中。

原話是這樣說的:「中國的國民性,有一點非常奇特,他們即使非常草率地對待英雄豪傑,大家也都不以為怪,坦然處之。可是中國人唯獨對於曲阜的孔廟,相當重視,鄭重地加以保護。我有一個熟悉中國的朋友白岩君,我當面聽他談過,也在他所寫的《心花》裡,讀到過他的遊記,他看到孔廟至今仍然完美而莊嚴,孔子的後人,在世上普遍受到特別的尊敬。儘管孔夫子在生前未能像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周公那樣,在世時就在政績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也沒有獲得很高的地位,更無富甲天下的財產,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是不成功的,但是他絕不是失敗者,反而應該說是真正的成功者。」

這段話,道出了近代社會以前,真正的中國人的思想。他們普遍以人格道義為重,衡量一個人的輕重,不是金錢地位,不是家門是否王侯將相,英雄豪傑,即使你出身貧寒,甚至身為乞丐(比如辦義學的乞丐武訓被後人立廟祭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都會讓人敬重,中國人的所謂奇特的國民性,在於重道義,輕名利。功業顯赫不如功成身退,功成身退不如一生默默德化民眾。這就是孔子兩千五百年來仁義教導的結果。使得古代的中國人把人格看得比金錢地位更重,即使是後世的帝王,也要禮敬孔子及其後人。

這就是澀澤看到的孔子的成功。教人向善,功業千秋,永遠得到敬重和懷念。其實那就是孔子慎終追遠的結果。

慎終追遠的孔子

孔子雖身處春秋戰亂的時代,但他並沒有鬱鬱不得志的哀怨,反而在逆境中堅守自己的志向。他認定上古聖王堯舜和周朝的文王周公等君臣,以仁德臣服天下,以禮教規範人倫,認為只有恢復聖王的德政,教化人心,才能獲得太平盛世,是國家興亡的根本。所以他整理上古文獻和歷史留給後人,成為儒學之祖,他曾在魯國為官,將魯國治理得路不拾遺,民風仁厚,國力大增,此為追遠的結果,就是不忘祖先聖王留下的德政,追憶他們大公無私的胸襟,尤其是五帝時代堯舜的仁愛與擇賢能禪讓帝位的無私,加上周公的忠義,都是孔子最為緬懷和敬重的祖先。為此,他一生無論遇到何種挫折,都不改自己的志向,要復興祖先的德政和人格教化。此為慎終。

所以孔子遭到排斥,離開官場後,並不因此懷疑自己的志向,消極不振,反而積極地帶著弟子周遊天下,希望能推行自己的仁政,希望有諸侯國能聽進自己的勸導,採用他的想法,為政以德。但是,他的理想志向,一直受挫,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一生無法得志,沒有建立顯赫的功業。沒有獲得在世時的個人榮耀。

即使這樣,看不到努力的成果,看不到將來付出的回報,他還是誨人不倦,乾脆開辦教育,晚年廣收門徒,弟子遍及天下,以這樣的方式堅持自己的志向。讓弟子繼承自己的思想,達成君子的修養,讓所有階層的人都能接受教育,播散仁善的種子,讓先祖聖王的道德教化,得到千古傳揚。孔子一生不改志向,一生追隨祖先的教導,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慎終追遠的習性,對祖先非常敬重,聖賢的地位遠遠勝過一般的帝王將相和英雄豪傑。得到全社會的肯定和尊敬。

所以慎終追遠,必然民德歸厚。大家都以祖先,以聖德的堯舜、周公為榮,以厚德為榮,自覺緬懷,自覺追隨,民風自然歸正,社會的道德自然仁厚。

曾子道出孔子的志向

上次講到: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句是孔子回答子夏的話,鼓勵弟子們要敬重和追隨仁德的賢者,這樣才能有厚德,有了厚德才能讓人自覺信服,追隨。所以,重,就是德行厚重,態度穩重,此為君子。

顯然孔子讓人向聖賢學習做人的道理,必然包括廣為流傳的上古帝王和賢者的事跡、人格。

曾子等人一直跟隨在孔子身邊,曾子最為懂得孔子的志向,所以,當他聽到孔子的這句話時,很自然的就知道,孔子是讓他們追隨和實踐古代聖王的為人和志向,以厚德治理天下,德化人心。不要注重個人的得失。所以很自然地就接過孔子的話,說道:「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他很清楚,自己的師父孔子,認為戰亂起於無窮盡的慾望,對土地權勢和財富的爭奪和占有,給人無窮的災難,堯舜能舍帝位,將王權視為公器,傳賢不傳子,厚德至此,何人不敬,人能永遠緬懷不忘先祖帝王的德行,君民不私,天下自然安寧。

對今天的助益

古代不是商業社會,重在教導君王和臣子,厚德為重,君子不重則不威,君王不重則同樣不威,暴力和武力的征戰,不會長久,民心向背,永遠決定於人格的力量。澀澤榮一在商場和實業界,能夠建立日本民族近代資本經濟的構架,靠的就是人格的力量。

也就是說,他從《論語》中學到君子的處世之道,就運用於商業的組建,人才的選拔,歸根到底,他懂得經商不重個人私利,選人看有德者,為的是百姓和國家的富裕,有了財富,貢獻社會,實踐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的志向,因此,追隨者越來越多,人們因為信服他,紛紛將自己的財富拿出來,願意交給他管理,用於發展經濟事業。他以銀行起手,經歷過朋友的誤解、嘲諷、甚至被人刺殺,也不改經商要貢獻社會的初衷,最後獲得尊敬和信服,奇蹟般地建成500家以上的企業,被人們敬為日本資本經濟之父。他的經歷,可以說成是近代版的慎終追遠。

受過儒家教育的人,能始終堅守君子的人格,做到慎終,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偉人才會難得。今天很多當代日本的企業家,也學習他們,所以,整個商界,以忠信為基本,以貢獻為美德,維持著公認的信譽。事業繁盛。儘管也有不少人一旦有了成績,就開始享受,忘記初衷,不再努力,導致破產。不過整體商界以忠信和貢獻為榮,偏離軌道後,人們懂得再次吸取教訓,參照祖先或者創業者的精神,走回來,這就是追遠的作用。

也就是說,一個民族,如果忘記祖先,詆毀祖先,醜化祖先,毀掉祖先留下的為教導人仁德的寺廟、文獻和文物,讓人想不起來祖先的德行,功績,做法,不敬祖先,嘲笑賢德,就等於毀掉這個民族的靈魂和道德,是最大的罪惡,文革十年,毀掉的是中國人的道德,人們即使新修寺廟,也以不敬之心隨意對待,不過是為了利用古人撈錢。古裝劇和小說,依舊醜化古人,以陰險狡詐為主題,讓人們以為,這些就是古代中國人的主流形像,讓人自覺遠離祖先,嘲笑祖先,懷疑祖先,民德何以歸厚呢?只能敗壞。這,正是中共毀掉傳統文化的目的,讓人遺忘和厭棄祖先。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