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之道(1)

照遠


【正見網2020年05月22日】

大家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是神傳文化。所謂神傳文化,就是指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高級生命,把他們對於宇宙時空和萬物眾生的認識,以不同的方式傳遞給人,然後在世間以不同的文化形式確立並流傳下來,可以讓不同地域和不同時期的人通過學習思考,能夠對天地宇宙和萬物眾生保持正見,對於自身的處境也保持清醒的認識,從而使人神性的一面不至於完全迷失於紅塵之中。而這些神傳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體現在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和各行各業。比如社會制度、人倫道德、三教九流、琴棋書畫、婚喪嫁娶甚至於舉手投足等等,幾乎是無所不包,其中都貫穿和蘊含著高級生命對世人的規範與要求,慈悲與關愛,啟示與囑託,甚至於還包含了這人世間所有一切存在的答案和謎底等等,只要我們認真對待,虛心學習,就能夠有所體悟,有所認識,有所收穫。

同時,神傳文化還有一個最為重要的根本目地,那就是當歷史的進程發展到最後一步時,當最終最後的大事要出現時,能夠圓滿的承載和表達宇宙大道,能夠讓人依此學習和領悟到不同層次的大道的內涵,從而起到救度眾生的作用,那麼這就離不開我們的神傳文字——漢字了。因為宇宙的大道內涵無限,智慧無限,是造就宇宙時空和萬物眾生的根本,也就是說,一切存在都來源於道,人世間的所有一切包括各種文化形式在內,都是大道的體現,那麼我們的漢字也不例外。由此看來,漢字的內涵就是無所不包、無所遺漏了。

《易傳》中有句話: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對人來說,漢字的整體內涵是圓滿無漏的,但是我們每個人對於漢字的認識不夠圓滿,都是站在自己的境界和角度的認識。下面筆者就根據自己對大道的理解,站在道家的基點上,根據太極原理來談一下對漢字的認識。因為層次和思維方式所限,不當之處在所難免,還望各位讀者慈悲指正。

一.漢字的產生

太極原理認為,無極生太極。在傳統文化中,無極,也稱為無,無極(無)就是大道本身。生的含義就是創造。太極就是有、存在,是指包括宇宙本身在內的一切生命和物質。這一切存在都是無極(道)的意志的體現。那麼做為傳統文化最主要的語言載體——漢字,它的創造過程也同樣符合了太極原理,下面我們就簡單的作一說明。

大道至簡,在所有的漢字之中,能夠象徵無極(無、道)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丶」字。丶字的含義是制定法度、分辨萬物、明確是非等等,其讀音與含義同今天的「主」字。其他所有的漢字都來源於丶,都是丶的體現,都屬於太極,一字一太極。

從漢字的筆畫結構上看,「丶」字的結構就是一個點,這個點可以任意變化,隨機組合,由此而產生了其他的文字。這個過程,就如同無極生太極的過程。而太極之內,是分陰陽的。太極之內的陰陽,其最原始的表達方式用文字來形容就是一橫一豎:「一」和「丨」。這一橫,就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讀音是一(依yī),是大道的象徵。所以在傳統文化中,一,也經常用來表示道。比如《道德經》中有:「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至也。」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萬物眾生其最好的狀態是因為完全同化於大道。所以這個「一」字,它最本真的含義就是道。

同樣,這一豎「丨」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其讀音是gǔn(音滾),其含義是上下貫通。所謂上下,就是指宇宙之中的不同層次與境界。貫通,是指貫穿和連接,通也有通道和通達之意。

在太極原理中看,橫向的為陽,縱向的為陰。大道為陽,不同的層次與境界為陰。所以一為陽,丨為陰。如果再從現代哲學的角度來說,一象徵宇宙的精神,丨象徵宇宙的物質。這一陰一陽,一橫一豎,結合起來就構成了這個「十」方世界。而人世間是一個陰陽顛倒的世界,所以對人來說,橫向的為陰,縱向的為陽。

太極之中的一陰一陽在相互運動中產生了萬物眾生,那麼漢字的造字原則也是同理,那就是這一橫一豎,一陰一陽,經過不同的組合、變形和演化之後,造就了其它所有的漢字。因為每個漢字都是道的體現,所以每個漢字中都有道。

二.漢字的造字原則以及發展演變

漢字是道的體現,所以漢字所具備的音、形、義三大特徵就蘊含了關於天地宇宙直到人類社會的不同層次的道理與天機。我們首先來說一下漢字的字音。漢字的字音非常豐富,這些字音也不是隨便確定的,其背後的玄機也非常深奧,從某個角度來說,字音的實質就是宇宙之中萬物眾生的名號,而這個名號是與其所代表的生命與物質相關聯、相對應的。也就是說,當我們說到了、念到了某個或者某些字音的時候,與其相對應的那些背後的生命與物質就會有感應,不但有感應,那些層次高、能力大的生命還會根據此人的心性與願望做出回應。所以大家知道,無論佛教、道教還是由創世主所傳出的正法大道中都有真言咒語,即使是語言不通只要真心念誦都會起到相應的作用。另一方面,漢字的字音,同音字之間也都有關聯,所有的同音字都是一個整體,都有共同的來源和目地,同音字的意思可以互相解釋、互相補充、互相佐證、互相引申以及層層遞進等。比如說這個聲音的「音」字與隱、引等字同音,所以對人來說,聲音就是看不到的,如同隱身的狀態,而且還能起到招引與其有關的生命的作用等等。同時,在古代漢語中還有大量的同音字甚至字音相近的字也可以通假使用,比如:「李」與「理」、「上」與「尚」、「慧」與「惠」、「蚤」與「早」、「曾」與「層」、「有」與「又」、 「陽」與「佯」、「要」與「邀」、「簡」與「撿」、「無」與「毋」、「鄉」與「向」、「燕」與「宴」、「以」與「已」、「逸」與「佚」等等,這樣的例子非常多。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字形的部分結構相同、字音相同或者接近的漢字也可以通假使用,比如:「錯」與「措」、「羊」與「祥」、「說」與「悅」、 「女」 與 「汝」、「冬」與「終」、「責」與「債」、「莫」與「暮」、「不」與「否」、「帖」與「貼」、「詘」與「屈」、「華」 與 「花」、「見」與「現」、「被」與「披」、「從」與「縱」、「奉」與「捧」、「景」與「影」、「道」與「導(導)」等等,這樣的例子也是相當的多,而這樣的用法也有更深層的原因和大道的內涵,絕不是像有些常人中的專家所認為的是因為古代的字少,所以就拿同音字來使用。比如說在上面寫到的「李」與「理」相通,是為了讓今天的真修者或者世人明白,在最後的大事出現時,姓李的有理,而「江」與「姜」同音,姜,辣物也,姓江的毒辣。世人不要被迷惑,因為「惑」者,禍也。

當然,也有的同音字其含義是互相對立的,這也是符合了道家的陰陽的理。以上所說的這種同音現象,也稱為同音同源。

從漢字的字形結構方面來說,其中包含了道家的陰陽理論、象數理論以及五行理論等等,這幾個方面是需要有道家文化基礎的人才能看得出來。比如說上下結構、左右結構以及內外結構等,這都是體現了陰陽理論。畢竟漢字的出現,是給人用的,其最終目地是為了讓人能夠以此悟道、修道、得道,所以漢字的結構同時又要符合人的認識規律,那麼如果從表面上來講,漢字的結構及造字原則就是東漢時期的經學家許慎在其《說文解字》一書中所總結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其中的轉注、假借主要講的是用字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屬於造字法。所謂象形,就是指像其所指實物之形,比如說山、水、日、傘、牙、雲、口、馬、鳥、巫、巳等字都屬於象形字。所謂指事,就是在象形的基礎上,用指示符號來表示抽象概念的造字法,比如上、下、凸、一、七、本、末、刃、於等等都屬於指事字。所謂會意,就是指會合成意,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立漢字結合在一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字義的造字法,比如讓、討、屋、尾、導、埋、葬、困等等屬於會意字。所謂形聲,是指由形符和聲符結合而成為另一個漢字的造字法,比如娶、櫻、妓、測、溪、歌、唱、歇、梨、核等等屬於形聲字。以上這幾種造字方法都是涵蓋在道家的陰陽理論、象數理論以及五行理論之中的。比如說「根」字,由木、艮兩字組成,是一個形聲兼會意字,其表面的含義就是指植物的根,即其埋在土下的那部分。如果根據道家的理論來分析,木主東方,是道的象徵,在《周易》中艮卦指東北方,其會意為東北方向(以中原地區為中心)所傳出的道就是「根」。再比如「柱」字,由木、主二字會意而成,這裡的「木」字也是指道,「主」就是宇宙之主,也稱為造物主或者創世主,也就是說,創世主的道就是「柱」(宇宙之柱、生命之柱等)。而其表面意思就是指立著的建築物的承重部份。再比如「春」字,這也是一個會意字,由三、八、日三字組成,在五行理論中,三、八都是五行屬木,木主生;日為陽,代表時間(時、間二字的結構中都有一個日),其會意就是三陽開泰,草木生長之時為「春」。還有很多漢字也是如此,都需要根據道家的理論來解讀才能看到其更深層的含義。

最後我們再談一下漢字的字義,這就是屬於漢字的核心內容了。就像人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號、身體和自我意識,漢字的音、形、義也可以與此類比。漢字的字義就如同是人的思想和自我意識一樣,字音、字形就是字義的載體。整體來說,漢字的字義就是對於天地宇宙中一切存在的內涵和目地的概括與闡釋,是我們認識、理解和掌握宇宙真理的途徑。當然,每一個漢字的音、形、義都是一個完美組合的整體,字音字形字義互相補充,向人們共同傳遞了漢字所要表達的完整的信息。從這個角度來說,漢字的整體結構真的是妙不可言,是世界上其它任何一種語言文字都無法比擬的。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漢字的音、形、義到今天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語音方面來說,就是同一時代不同地區的方言土語中的字音都是差異很大,況且目前的字音還是被現代漢語拼音規範之後的讀音,跟古代的字音肯定也是差異很大。

漢字的字形從最初的陶器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再到後來的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直到今天這種規範化了的印刷體,也是變化很大。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子一朝文化,不同朝代的文化都與這個朝代所對應著的高層空間有關係,由此也帶來了漢字外形的變化,所以這些變化也都不是偶然的。

漢字的字義從最初到現在更是變化巨大,有許多漢字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它最初的含義了。比如說「萬」字,其甲骨文的字形就是一隻蠍子的形像,是屬於象形字,其最初本意就是指蠍子。再比如「無」字,也是屬於象形字,其小篆的字形就像人手持器具舞蹈的樣子,其最初的含義與舞蹈有關。再比如「業」字,其金文的字形很像是古代樂器架子的橫木上起裝飾作用的大版,所以它的本意就是指大版。絕大多數的漢字都是如此,從最初的簡單化、表面化,到後來隨著歷朝歷代聖賢覺者的參與,還有周易八卦、陰陽五行理論,以及歷朝歷代的文人學士、忠臣良將等,用他們的言行又賦予了漢字更豐富更高深的內涵。直到今天,漢字所具備的功能已經足夠用以承載與表達宇宙大道的高深內涵了。這也是漢字的音、形、義在歷史發展中不斷的出現被變化和被充實的原因。

接下文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

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