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與伯禽趨跪

甘露


【正見網2021年07月30日】

中國古代晚輩見長輩要行跪拜之禮,現在有的學生向老師討教完問題,告別時說:「有問題我還要向您請教,我會不恥下問的。」 好像是說老師比自己低一樣。

「不恥下問」語出《論語·公冶長》:子貢問孔子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文子,名圉,衛國大夫,是一個聰明好學、非常謙虛的人。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特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文」是其諡號),後人尊稱他為「孔文子」。

子貢問孔子:「故問衛大夫孔圉有何善行,而得謂之文也?」 (孔圉做過什麼高尚的事,得到『文公』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勤奮好學,如果有不懂的事情,都會向人請教,哪怕對方的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都會虛心請教,不會因此感到羞恥,這是他的美行,所以賜給他『文公』的稱號。」
   
 「不恥下問」後來作為成語,是指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而覺得不好意思,形容虛心好學。

這裡有兩點需要注意:

第一,「不恥」是「不以為恥」的意思,不是「不知羞恥」的意思。

第二,成語中的「下問」的「下」字表示著一定級別的含義。所以,「不恥下問」通常指學問大的人,或者職位高的人虛心好學,一般不適合於來說自己。

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人把「不恥下問」用錯了,弄得場面非常尷尬。說自己「不恥下問」,有貶低別人的意思,好像是說人家比你差了。因為自己不懂向人家請教,就不能說「不恥下問」。所以千萬不可亂用「不恥下問」,否則把人家得罪了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實際上, 「不恥下問」說的是一種人生境界,一種敬畏的精神與謙卑的心態。

古代有一個伯禽趨跪的故事:西周初年,周公有個兒子,名叫伯禽,跟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見周公三次,被父親痛打了三次。伯禽不明白父親為什麼打自己?就去問商子。商子讓伯禽去看山陽面的橋木,陰面的梓木。伯禽看了後告訴商子說:橋木仰著生得很高;梓木俯著長得很低。商子就對伯禽說:橋木好比父親,梓木好比兒子。伯禽再去見父親時,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稱許他受了君子的教導。

古代晚輩見長輩要行如此之禮,何況向他人請教學問,更要謙虛謹慎。當然現在不要求給老師行大禮,可是也不能亂用成語鬧笑話吧!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