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2年06月28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的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篇幅不長卻很有名。
路途中遇到雨但沒有什麼準備,這可以說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但蘇軾的這首詞又為什麼能夠流傳千古呢?從表面上看是作者寫出了在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時的豁達和從容,這種在常人層次看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是人們樂於接受和效法的,所以這首詞常常被用於勵志。但要真正的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就不是這麼膚淺了,要從作者本人的情況入手去探究。
蘇軾號東坡居士,也就是說是信佛修道之人。我們知道修煉人在一生中都是在去掉對名利情的執著,蘇軾當然也是這樣,常人往往把遇到困難和打擊稱作遇到風雨,所以這裡的風雨實際也就是指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遇到的打擊,那麼蘇軾對此的態度是什麼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仔細琢磨實際也就是把它們看輕看淡,這不是簡單的嘴上說說,是要內心真正的放下,很明顯蘇軾是做到了的。
修煉講的是舍,常人則講的是得到,在遇到人生的風雨時他們有時也講要看淡,這個看淡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放下,而是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從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以便將來更好更多的得。再仔細琢磨常人講受到打擊,或者說經受風雨實際就是講自己的名利情受到損失。人講「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這是因為常人看不到事情的因果,事情來了認為是偶然發生的。而修煉的人雖然不一定能夠直接看到因緣關係,卻能夠明白沒有偶然的事情。蘇軾明白這一點,所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所表達的是他的心性。
他已經放下了人間的得失,在常人中該來的總是要來,沒有什麼要執著的,矛盾來了,名利情的損害發生了正好是提高自己心性的時候,所以他很坦然的面對,這和常人講的樂觀有根本的不同。後面的「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講的是在矛盾中,在名利的得失中真正的放下,過了這一關之後回過頭看的感悟,自己的心性提高了,層次提高了,那些得失根本就不算什麼,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是常人中的名利,是更高層次的生命境界和生命的美好,這些東西失去了相當於是背在身上的包袱卸掉了,每過一次關就卸掉一些,是大好事,對常人而言的風雨,對他而言則什麼也不是,當然,他也不是一下子能夠做到的,也是經過了一個過程的,畢竟在常人中生活,一下子就放下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首詞實際是作者的一篇修煉感悟,修煉心得,借用不小心被雨淋濕表達自己對名利的看法和修煉的境界,因為其同化了法,所以才能夠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