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4年07月05日】
雞足山位於雲南省賓川縣牛井鎮城西北40公裡,屹立在賓川、鄧川、永勝、鶴慶、洱源、等縣的交界處。群山中以天柱峰為中樞,最高海拔3248米,前列三峰山腳相連,而另一邊向三面分開,三座山峰峻起,氣勢像要與天相連接,又因山勢頂聳西北,尾掉東南,形如雞足所以名為雞足山。山峰東西長七公裡,南北寬六公裡,總面積達 2822公頃之廣,面臨蒼山洱海,後座滾滾金江,它以「雄、秀、幽、奇、絕」著稱,與五台、普陀、九華、峨眉齊名,並稱為中國佛教五大名山,素有「靈山佛都」的美譽。
佛經中曾經記載,釋迦牟尼佛涅盤後,二千六百年後的今天,還有釋佛的弟子大迦葉在世間,至今尚未涅盤。他曾發願言:「願我身不壞,彌勒成佛後,我骨身還出,以此因緣度眾生。」言畢,與衣缽俱直入雞足山石頭中,如入軟泥。入已,山還合。在此山中等待彌勒佛降生。據聞幾十年前,法國有位博克森博士就曾經在雞足山親睹大迦葉尊者的面容。
一六三八年,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登臨雞足山,住山數月,對雞足山的地理、水文、植物、寺院等詳細考察,纂修了第一部《雞足山志》,為著名的「日、海、雲、雪四大奇觀」和「八大勝景」寫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贊曰:「海內得其一,已為奇絕,而況乎全備者耶?此不特首雞山,實首海內矣。」根據清末《雞足山指掌圖》一書中記載:雞足山,山有47,峰有3,岩壁有34,洞有45,溪泉有100餘。孕育了雞足山無處不景、無景不妙、神奇瑰麗、天造地化的仙景。
人們常用八句話來概括形容雞足山風光:
一鳥:迦葉鳥,又稱彌勒鳥或念佛鳥,為一種體態優美、叫聲悅耳的小鳥。
二茶:雲南茶花,一為獅子茶,二為通草片。二者均為清代古茶花;慧燈庵後有一棵被稱為「九心十八瓣」的古茶花,樹齡已有240多年。所開的花為十瓣,外觀像獅子頭。另一為菊瓣緋紅的「通草片」。
三龍:龍棕、龍竹、龍爪杜鵑。
四觀:天柱峰又名「四觀峰」」金頂峰」是雞足山的最高峰。登臨山頂遠眺,可東觀日出,西望蒼山洱海,南賞祥雲,北眺麗江玉龍雪山。 「四觀」徐霞客嘆曰「一頂而已萃天下之四觀」,不能不令人稱奇嘆絕。
五杉:冷杉、油杉、柳杉、紅豆杉、杉木;
六珍:香筍、冷菌、板栗、岩參、花椒、松子;
七獸:猿猴、馬鹿、岩羊、獐、豹、熊、野豬;
八景:天柱佛光、華首晴雷、洱海回嵐、懸崖夕照、玉龍飛瀑、塔院秋月、萬壑松濤、蒼山積雪。
「天柱佛光」。在夏秋時節,雨過天晴,天柱峰四周雲霧繚繞,偶有七色光圈在峰頂出現。僧人稱之佛光,視為祥瑞。
「華首晴雷」。華首門位於楞嚴塔西南的絕壁之中,寬20餘米,高40餘米,絕壁中有直裂的石痕,猶如緊閉的門縫。由於華首門居高臨下,其山如一堵巨大的屏風。在夏秋之際,遠處雷雨交加,而這裡卻晴日當空,殷殷雷聲、閃閃電光從遠處傳來,在此碰壁後,回音反射,聲震寰宇,空谷留音,故稱華首晴雷。
「蒼山白雪」。隆冬時,蒼山頂終年白雪皚皚,陽光下晶瑩耀眼。十九峰頂潔白蜿蜒,半山腰雲飄霧裹,猶如白龍騰於雲中,妙趣橫生。
「洱海回嵐」。晨日出之際,洱海波平浪靜,水面升騰起一層如輕紗般的水汽,飄緲蒸騰,使蒼洱風光增添一朦朧之美。
「萬壑松濤」。雞足山及四周,至今依然是一片原始森林,在金頂俯首四顧,只見鬱鬱蔥蔥,綠浪翻騰,尤其是萬松嶺一帶,林木連綿不絕。
「飛瀑穿雲」。雞足山上有大小瀑布10多處,在祝聖寺西南一裡的玉龍瀑當推第一。瀑布高60餘米,宛如珠廉掛於崖壁,其間常有雲霧繚繞,一詩形容「珠璣錯落九天影,冰雪翻成雙壁喧。我欲騎玉龍背,峰巔群鶴共翩翩。」蔚為奇觀。
「懸崖夕照」。當夕陽西下,在羅漢壁與九重岩之間,原是青黑色的石崖以及草木,頓時被晚霞燦爛映照成赭紅色,遊人往往讚嘆不已。
「塔院秋月」。在文筆山麓的勝塔院,院中有20餘米高的白塔,與天柱峰的光明塔遙遙相望,當月明星稀,月影移到光明塔西面時,明月、光明塔、尊勝塔連成了一直線,黑暗之中惟有明月下的雙塔更顯其雄偉壯麗。詩人盧桂生有《塔院秋月》一詩「晴空萬裡碧於水,遙望嶺頭白雲生。塔影孤懸深夜靜,冰壺濯魂恍難名」,來形容其美景。
山上的佛教建築,肇始於唐,繼於宋元,盛於明清,直至民國仍有增修。在清康熙時,已有大寺8、小寺34、庵院65,靜室170餘所。寺僧5000餘人。
金頂寺位於天柱峰絕頂,景色如置身天上仙境。原在昆明鳴鳳山太和宮(即現金殿),崇禎丁丑年(西元1637年)黔國公沐天波,指使雲南巡撫張鳳翮,將昆明明朝陳用賓所鑄的金殿移至雞足山。可惜明鑄金殿,60年代「文革」期間被毀,現僅存金頂寺大門以及西元1934年建造的楞嚴塔,塔高42米;13級,上裝1000多公斤重的葫蘆寶頂,直聳入雲霄。入內,經72級螺旋木梯,盤旋而上,至第二層塔心樓,四周設有鐵欄,可供人們憑欄遠眺美景。
位於雞足山腹的祝聖寺。是現存最好最負盛名的寺,同時也是雞足山最大的古剎。寺的前身為缽盂庵。明代時舊名」迎祥寺」。到清朝光緒年間時,已破敗不堪。據史料記載,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虛雲先後應昆明筇竹寺和大理崇聖寺的邀請,到兩寺院講經傳戒。之後,便在當時雲南提督李福興和賓川知縣的幫助辦理下來到雞足山,並住進了人去樓空的迎祥寺。光緒三十二年(西元 1906年),虛雲赴京請領清宮內務府所刊的藏經《龍藏》,得到光緒皇帝的恩准,除欽賜《龍藏》外,還御賜紫衣、缽具,玉印、錫杖等,同時對迎祥寺加贈名為「護國祝聖禪寺」。封賜主持虛云為「佛慈洪法大師」之號。光緒三十三年(西元1907年),虛雲領《龍藏》回雲南途中,繞道而至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國,一路講經說法,一路募化功德。宣統六年(西元1909年),虛雲用三百匹馬把藏經和從東南亞等國募集的黃金萬兩財物馱運回雞足山 。奉旨回山大興土木,擴建僧寺,在大雄寶殿內塑五百羅漢像。歷經10年施工,在他60歲時修建成此寺。成為雞足山佛教十方叢林的大寺。
雞足名山遠看山體巍峨雄奇,氣勢磅礴,近觀林壑幽深,山峰競秀,原始森林連綿遮天蔽日,塔廟寺庵點綴於危崖高崗之中。奇異的自然景觀與星羅棋布的古剎建築、形成了自然和人文景觀相映增輝的奇趣。源遠古樸而獨具特色的佛教內涵以及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形成了絕妙的「佛地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