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觀刈麥

文思格


【正見網2004年07月11日】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作者簡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樂天,是唐代有名的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在風格上自成一體(世稱「元白體」)。 他長於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對後世影響極大。

【字句淺釋】

解題:這首詩是元和三年(公元807)作者任痹."(今陝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諷喻詩。婦姑:這裡泛指婦女。荷:擔、扛。簞食:用竹籃盛著的飯食。童稚:小孩子、兒童。壺漿:用瓦壺盛著的濃汁飲料。餉:用食物款待。丁壯:青壯年男子。秉:執持、拿著。吏祿:官吏的奉祿。石:容量單位,等於十鬥。歲晏:年終。

【全詩串講】

種田人很少有閒遐日子,五月間更是要加倍繁忙。
夜晚間只一陣南風卷過,一行行小麥被吹得金黃。
婦女們扛起盛飯的竹籃,小娃娃提著一壺壺水漿。
一起到地裡去送飯送水,青壯年辛苦在南面坡岡。
腳下的熱土薰蒸著暑氣,背上烘烤著烈日的陽光。
筋疲力盡了不覺得炎熱,想多幹活喜歡夏日天長。
又看見一個貧困的婦女,抱著孩子在割麥者身旁。
右手去拾起散落的麥穗,左臂掛一個破爛的竹筐。
聽她對圍觀者訴說真相,耳聞目睹後都為她悲傷。
家中田產為納官稅賣光,來撿點落麥穗暫充飢腸。
眼下我有什麼功德可講,從未耕田犁地養蠶種桑。
卻拿著三百石官家奉祿,到年終還總是家有餘糧。
想到此我心中自覺慚愧,這件事一輩子不會淡忘。

【言外之意】

從語言到結構,以至內容和層次,這首詩都是淺顯易懂、清楚明白,貌似平常。但千多年來它卻一直是唐詩中的名篇,被後人傳誦不衰。其主要原因就是作者有著一顆對人民深切同情的慈善之心。是這顆心,使各個時代的讀者受到心靈的震撼,而與作者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心靈的共鳴。

小麥黃了就要搶收,不然就可能散落到地裡爛掉。年青力壯的男人們都到南坡上的麥地裡使大力氣去了,就連婦女和小孩子都一起投入,送水送飯,作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地面暑氣上蒸,天上烈日烘烤,男人們雖然已經筋疲力盡了,也沒覺得天氣的炎熱,因為他心中只想著趁夏日白晝天長多干點活、早點把麥子搶收起來。農夫的辛苦勞累和與世人有所不同的思想感情已經躍然紙上、令人動情。這還不算。在這炎天暑氣裡,竟然還有貧窮婦女抱著小孩子,尾隨割麥的農夫,把散落的殘穗一根一根的拾起來放到自己的破竹筐裡,拿回家去充飢。由於要納官稅而賣光了所有的田地,她家已經無地可種、無麥可收了。但這樣冒著暑熱撿幾根殘穗,又能挨得多久呢?再說,今日拾穗的貧婦,昨日也曾是家中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農家啊!那麼今日正在收麥的農夫,會不會也因賦稅太重而變成明日的拾穗人呢?

詩人的心在這裡受到了強烈的震撼,並進而反思自己,產生了自責和慚愧的心情。試想,就從此詩問世算起,雖然詩人已經給後人作了一個榜樣,但迄今為止的千多年中,又有幾個當官的人能象詩人那樣對人民疾苦充滿深切的同情,甚至因窮人的貧苦而自責和慚愧的?可見有權有錢的人要作好人也確實很難啊。難怪西方人說,富人要進天堂比駱駝穿針眼還難。作者的慈心善念驅使他提起筆來,把自己心中的震撼和反思傳達給每一個讀到他詩作的人,一直傳達到今天心中善念已經很少的人們,在他們接近麻木的心靈上猛然一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