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3年08月13日】
孫思邈是京兆華原人,生於公元581年(或541年),公元682年辭世。一生經歷了三個朝代,南北朝、隋朝和唐朝。據《舊唐書•孫思邈傳》記載,他自幼就天資聰穎,七歲入學,一天能背誦一千多字的文章。二十歲時,就喜歡談論老子、莊子以及諸子百家的學說,並且喜愛佛經。
據《列仙全傳》記載,後周宣帝之時,因王室處於多事之秋,孫思邈便在太白山隱居,學習道術,鍊氣養神,尋求成仙之術。孫思邈洞曉天象運勢推算,精研醫藥,一心做好事積陰德。隋文帝輔政的時候傳召他做國子博士,他卻稱病不受。並對周圍親近的人說:「再過五十年,當有聖人出世,那時候我將助他濟世救人。」
五十年之後,唐太宗即位,把他召到京城,非常感嘆他的容貌之年輕,對他說:「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神仙)之徒,豈虛言哉。」太宗再三要授給他爵位,他堅辭不受。唐顯慶四年,唐高宗召見他,並拜諫議大夫,他再次堅辭不受。他雖然留京而仍不願為官,只是將弟子劉神威推薦進了太醫院。在此期間,京城名士宋令文、孟詵(shēn)、盧照鄰等人都以師長事之。 上元元年時,他託病請求還鄉,高宗特賜良馬給他,並把鄱陽公主的城邑賜給他居住。
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成書於唐高宗永徽三年(652),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之所以取名《千金要方》,是因為孫思邈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因此,他的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 《千金要方》共30卷,分233門,合方論5300條,53萬字。《千金翼方》分「230門,合方論2700條」,41萬字。兩部《千金》合計94萬字,463門,方論8000餘條。其規模之大,內容之廣,闡述之精,前所未有。 在《千金要方》首卷中,孫思邈以「大醫精誠」為篇名,論述了從醫者的醫德規範。《診候》篇中,孫思邈還提出:「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又曰上醫聽聲,中醫察色,下醫診脈。又曰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 此外,他還在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圖文並茙,共五十五卷,涵蓋八百四十四種藥物。
清代醫學家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一書中評價歷代醫家和醫書:孫思邈 的《千金方》與張仲景的不同之處,其中既有一病多方,也有多病一方,這是「醫道之一大變」,其「用意之奇,用藥之功,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滅之處」。
在孫思邈故鄉的藥王廟裡,有一幅「引線診脈」的壁畫,講的是孫思邈給長孫皇后看病的故事。 民間流傳孫思邈曾三度辭封,唐太宗李世民封過他一次,唐高宗又封過他兩次,都被他拒絕了。在拒絕唐太宗的封官賞賜之後,因長孫皇后生命垂危,皇帝一道聖旨,孫思邈又被召回皇宮。 長孫皇后已懷孕十個多月卻不能分娩,且患了重病。雖經不少太醫診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孫思邈進了皇宮,有鑒於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法,孫思邈向皇后身邊的宮女問過病情,然後取出一根絲線,叫宮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做引線診脈,也叫懸絲診脈。也就在片刻之間,孫思邈就完成了診脈。診斷其為胎位不順,民間叫做小兒扳心。於是讓宮女將皇后左手扶出帳外,孫思邈在皇后的中指(中沖穴)上下針。不一會兒,就聽見嬰兒呱呱(gū gū)啼哭之聲,皇后順利產下了皇子。原來,孫思邈施展運用了神通,這根絲線不過是為了讓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一種展示方法而已。
孫思邈不僅治好了無數的患者,由於他修煉有方,醫德高尚,還留下了德加異類的神奇傳說。 在一個深夜,孫思邈的茅屋木門被人敲響。打開門之後,看見門外站著一位白衣秀士,當時天空雷鳴電閃,暴雨如注,奇怪的是這位白衣秀士的衣服竟然滴水未沾!孫思邈問:「你要瞧病嗎?」白衣秀士點頭稱是。
孫思邈讓他進屋坐下切脈之後說:「你非人類吧?」白衣秀士一愣,隨即回答:「何以見得?」孫思邈微微一笑:「你來則有電閃雷鳴、狂風暴雨相助,靜則風雨雷電全息。你的衣服在暴雨中絲毫不濕,你定是水府之尊——神龍吧?」白衣秀士聽了連連點頭,連稱:「難怪真人的大名,天上地下無所不知。真實不虛!」說完就介紹自己的病症:「數日之前,我因一時餓急,飲食匆匆,不知是什麼堵塞了食道。」
孫思邈聽後,讓童子提一桶湯藥放在白衣秀士座前,催促他儘快服下。 這白衣秀士一口氣就將那一桶湯藥灌下之後,肚中一陣翻騰,吐出一條長蛇。孫思邈說道:「你病根雖除,元氣未復,我再為你紮上一針,即可一勞永逸。」隨即取一支尺余長的金針,對準他那頂心偏後的位置猛然紮下。那白衣秀士即刻化出原形——一條銀光鱗鱗的巨龍。孫思邈接著說:「我金針拔下,你即騰身穿過此山岩石壁,騰身雲中,你的元氣也就真正恢復了。」說著話就伸手拔下那龍身上的金針,喝道:「快穿石壁!」那白龍扭動身軀向那山岩撞去。很快在那石壁上遁入消失。孫思邈打開門來,只見空中一道閃電,白龍身形在雲中晃動幾次之後,便沒入茫茫的天空之中。
孫思邈還有預知人的前途和未來的能力,有些類似於現在已公認的宿命通功能。《舊唐書》記載這麼一段故事:太子詹事盧齊卿小的時候,曾問孫思邈自己的未來事,思邈告訴他說:「你五十年後位登方伯(刺史),我的孫子當為你的下屬官吏。」 當時孫思邈之孫孫溥尚未出生。後來果真盧齊卿為徐州刺史,孫溥為徐州蕭縣縣丞,也就是盧齊卿的下屬。
當初魏徵等人受詔編修齊、梁、周、隋等五代史,恐有遺漏,曾多次向孫思邈請教。他口頭講述,如親眼目睹一樣。東台侍郎孫處約(後來在唐高宗朝任宰相,修《太宗實錄》),曾經帶著五個兒子孫侹(tǐng)、孫儆(jǐng)、孫俊、孫佑、孫佺(quán)去拜見孫思邈。孫思邈說:「俊當先貴;佑當晚達;佺最名重,禍在執兵。」 後來都像他說的一樣應驗了。孫佺在唐睿宗時做了左羽林大將軍,於徵契丹之役中戰歿。
養生和修煉首要修德,當然修煉還有更高的要求。孫思邈最後修成真人。唐高宗永淳元年(西元682),孫思邈早起沐浴,整齊衣冠,端正而坐;告訴子孫說,「將升無何之鄉,臣於金闕。」意思是:我將要升天了。但是仙逝一個多月,顏貌如生,沒有改變。舉棺下葬時只剩下空空的衣服,因為「已屍解矣」(宋代《雲笈七籤》)。道家成仙有兩種主要方式,黃帝是乘龍白日飛升,孫思邈是「屍解」的方式,其實他已經得道成仙了。 後來有人在峨眉山曾見到過他。蘇軾作的《題孫思邈真》可作為詩證:「先生一去五百載,猶在峨眉西崦(yān)中。」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到蜀地避難,夢見孫思邈請賜武都出產的雄黃,於是派遣宮中的使者攜帶十斤雄黃送到峨眉山。使者還沒走到峨眉山的半山腰,就見到一人頭戴幅巾,身穿粗布短衣,眉毛潔白,身邊跟著兩位青衣童子,頭扎丸子髮髻,手指著大磐石說:「把藥放在這個石頭上就可以了。石頭上有一份奏表,抄寫下來回去答謝聖上。」使者看見石頭上面書寫著幾百個大字,於是把它們抄錄下來,一邊抄寫,石頭上的字一邊消失。寫完之後,石頭上也就沒有字了。不一會兒,白霧四起,孫思邈和童子忽然消失不見了。
孫思邈是中華醫學發展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千餘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和尊崇。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道教尊為天醫妙應廣援善濟真君。唐太宗李世民稱讚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和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宋徽宗封他為「妙應真人」,明世宗定他為「先臣」,清順治奉他為「神醫」。
孫思邈的傳奇展示了修煉高人不同於常人的神通或功能表現,印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修煉文化,並且贏得了歷史上多個朝代君王和民間的廣泛讚譽,也留給今天的我們無盡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