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代誓言保護傳統繪畫的現代寫實派畫家

一群二戰後的畫家憂心現代藝術崛起,誓言為推廣與保護傳統藝術而戰。
Lorraine Ferrier撰文/吳約翰編譯

【正見新聞網2024年06月19日】

義大利藝術家彼得羅‧安尼戈尼(Pietro Annigoni)無償將自己的時間與才華奉獻給教堂委託繪製的壁畫,不收取報酬。他在羅馬東南方80英裡處的蒙特卡西諾山修道院(Montecassino Abbey)繪製許多新壁畫,包括《聖本篤的榮耀》(The Glory of Saint Benedict)。(Paolo Bona/Shutterstock)

現代藝術在今日的國家美術館、博物館、展覽和拍賣中心占據主導地位。自從19世紀末出現攝影以及印象派的誕生以來,正統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已被貶為無關緊要的東西了。

許多19世紀末和20世紀的藝術家以進步為名,開始擁抱新穎、追求自我與激進的藝術,經常將歷經好幾世紀的傳統藝術拋諸腦後。

到了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藝術學者亨利‧多拉(Henri Dorra)在著作《透視藝術:簡史》(Art in Perspective: A Brief History)中指出,1940年代末和1950年代期間出現了兩種流行藝術:

「這段期間,一方面在歐洲出現了羅傑‧比西埃(Roger Bissière,1886–1964年)等藝術家經歷抽象、抒情和克制後的重生,在美國則出現像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1903—1970年)和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年)等藝術家的作品,更加精力充沛、意氣風發。另一方面,對人類形像出現新形態的依戀,儘管粗俗且經常是令人難忘的扭曲造型,在歐洲尤為明顯,例如巴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年)和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909─1992年)的作品。」

1946年,美國藝術家艾伍士‧蓋梅爾(R.H. Ives Gammell)出版著作《繪畫的黃昏》(Twilight of Painting),表達了現代繪畫對人類後世的影響:

「現代繪畫在藝術史上的重要性在於貶損與實質上摧毀歐洲繪畫偉大的技術傳統,這些技術傳統是許多天才接續好幾個世紀的努力才建立起來的。這種傳統的喪失,剝奪了那些有潛力的畫家繼承這種遺產的機會;沒有這種遺產,他們就不可能充分發揮他們可能擁有的才華。」

1955年第1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the 16th 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亞美尼亞畫家格雷戈裡奧‧西爾蒂安(Gregorio Sciltian)和妻子埃琳娜‧博伯曼(Elena Boberman)站在他的一幅欺騙眼睛的「錯視畫」(trompe l』oeil)作品前。(公有領域)

不只是蓋梅爾憂心忡忡。1947年11月,一群擔心繪畫道德衰敗的歐洲畫家在義大利米蘭首次舉行的展覽上發表共同宣言,他們自稱為「現代寫實派畫家」(Pittori Moderni della Realtà),包括義大利人皮特羅‧安尼戈尼(Pietro Annigoni)、亞美尼亞人格雷戈裡‧西爾蒂安(Gregory Sciltian),以及西班牙兄弟安東尼奧‧布埃諾(Antonio Bueno)與澤維爾‧布埃諾(Xavier Bueno),他們宣稱:「誕生於義大利的藝術代表藝術的希望與救贖。」

為什麼他們覺得需要拯救藝術呢?

缺乏人性的藝術

現代寫實派畫家認為,現代藝術來自衰敗的社會,缺乏以人為本的內容。

「我們不承認從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到今天所有的當代繪畫,它表露的是一個虛假進步的時代,反映出對人類危險至極的威脅。相反地,我們要重新強調那些保留精神和道德的價值觀,沒有這些價值觀,繪畫就只是徒勞無益的練習……我們重新創造了寫實的錯覺藝術,這是具象藝術(figurative arts)永恆與原始的種子。」

現代藝術的原始種子不是基於寫實,而是基於藝術表達。在保羅‧伍德(Paul Wood)編輯的《前衛藝術的挑戰》(The Challenge of the Avant-Garde)中提出,現代主義(modernism)的特徵是「(1)偏重形式;(2)強調藝術的獨立性或自主性,與社會生活無關」。現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普世訴求相反,作品沒有大量的文字解釋通常難以理解在表達什麼。

有些學者認為世界大戰和法西斯主義的威脅是藝術家尋求藝術自主、拒絕傳統的催化劑。然而,傳統藝術在19世紀末開始走下坡,源於當時印象派重視色彩和光線,而不是寫實主義或任何敘事或道德故事。藝術史學家和評論家安德魯‧格雷厄姆‧迪克森(Andrew Graham-Dixon)在著作《藝術:最佳視覺指南》(Art: The Definitive Visual Guide)中特別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抽象派先鋒畫家都經歷過印象派階段。」

傳統繪畫永恆的魅力

「現代寫實派畫家」的規模後來擴增到七位藝術家,他們共同舉辦展覽到1949年。在創始團隊中,西爾蒂安和布埃諾兄弟的作品在今日鮮少人知。1950年代,安東尼奧‧布埃諾屈服轉而繪製現代藝術。另一方面,安尼戈尼成為20世紀優秀的肖像畫家之一,他的藝術遺產得以繼續流傳。

面對當時流行的現代藝術海嘯,安尼戈尼證明了傳統藝術在國際上的意義。他畫過教宗、王室成員和總統,包括伊莉莎白女王二世(兩次)。《時代雜誌》曾委託安尼戈尼繪製四幅封面肖像,包括林登‧詹森(Lyndon B. Johnson)、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和教宗聖若望二十三世(Pope John XXIII)。

安尼戈尼以文藝復興時期使用的「蛋彩畫」(tempera grassa)繪製上述這些肖像作品,顏料是混合蛋黃、色粉與幹性油脂(如堅果、罌粟或亞麻籽等)而成。

安尼戈尼也免費替教堂繪製壁畫,其中最著名的是位在羅馬東南方80英裡處慘遭轟炸的蒙特卡西諾山修道院(Montecassino Abbey)裡的壁畫。[▶點擊這裡看圖片:皮特羅‧安尼戈尼(右)和維托裡奧‧米勒(Vittorio Miele)於蒙特卡西諾山修道院進行修復與部分重建期間參與創作。]

誠如過去那些偉大的藝術品一樣,安尼戈尼知道自己的作品會在教堂和博物館裡歷久不衰。根據鳳凰藝術收藏網站(La Fenice Art Collection),安尼戈尼說:「儘管現代發明的繪圖方式非常流行,但註定會一事無成,特別是以膠水、乾麵包塊、布條等組成的。」

現代寫實派畫家在宣言中呼應了歷代具象藝術家(representational artists)不變的本質:

「人類歷史最黯淡的時刻,繪畫應該具備與人類及其命運相同的信念(道德感),正是這樣的信念造就了過去偉大的藝術。」

「現代寫實派畫家」宣言全文翻譯可在藝術更新中心網站(ArtRenewal.org)上找到。

原文:Protecting Traditional Painting in the 1940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作者:洛琳‧費裡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術品相關文章。關注能傳達美和傳統價值觀的作品,聚焦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或工藝師。希望能為少數與鮮為人知的藝術和手工藝品宣傳,進而保存傳統藝術遺產。現居英國倫敦郊區,從事寫作。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大紀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