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中國文化的又一輝煌時期 宋朝(二)

(公元960年--1279年)
心緣


【正見網2004年10月27日】

宋太祖仁德治國

宋太祖為人仁德寬厚,而且生性節儉,質任自然,不事矯飾。登基之初,十分喜歡微服出訪。有人勸諫不讓他輕易外出,太祖卻說:「帝王之興,自有天命,周世宗見諸將方面大耳者皆殺之,我終日侍側,不能害也。」此後微服出訪的次數越來越多。如果有勸諫的,太祖就說:「有天命者任自為之,不汝禁也。」

當開封的新宮建成時,太祖坐於正殿,令洞開諸門,並對左右曰:「此如我心,少有邪曲,人皆見之。」

誠如其言。太祖的仁德寬宏,亦體現在對待降臣和有功的大臣身上。對於降臣,太祖不僅不殺,而且寬以待之。比如吳越錢,m來朝,從宰相以下都要求將他扣留或殺死。太祖不聽,而遣送他歸國。在錢,m辭行時,太祖送給他一包東西,都是宋朝將相請太祖扣留或殺掉錢,m的奏摺。錢,m看後,十分感激,自此江南平。

再如南漢劉?在其國時,喜好用毒酒毒殺臣下。歸順宋朝後,一次太祖賜酒給他,劉?懷疑酒中有毒,便捧杯哭泣道:「臣罪在不赦,陛下既待臣以不死,願為大梁布衣,觀太平之盛,未敢飲此酒。」太祖笑著對他說:「朕推赤心於人腹中,寧肯爾耶?」於是取劉?的酒杯自己喝了,而另外賜酒給他。

另一方面,武將出身的太祖趙匡胤在取得政權後,為了防止唐末五代割據局面的重演,首先採取的措施是削弱節度使的兵權。由於他為人仁德,他不想效法以往的一些皇帝大殺功臣的作法,而是設法降低這些人的職務或以高官厚祿作為交換條件,從而將軍隊直接置於中央政權的領導之下。歷史上的典故「杯酒釋兵權」就源於此。

史書記載,961年,一次趙匡胤與石守信、王審琦等大將一起飲酒。酒酣之時,趙匡胤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道:「陛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趙匡胤說:「哪個人不嚮往富貴?一旦黃袍加身,你們雖然不想做皇帝,但不做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裡,連連磕頭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哀憐我們。」於是趙匡胤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閒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為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第二天上朝,石守信等都稱自己年老多病,請求皇帝解除他們的權力。太祖馬上照准,收回了他們的兵權,同時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並為他們建造府第,讓他們去享清福。

太祖十分節儉。宮中葦簾,都是用青布製成;平常穿的衣服,也是經過浣濯後繼續穿著。當看到魏國長公主襦巾上裝飾著翠羽便告誡她不要再用,並教導說:「汝生長富貴,當念惜福。」看見孟昶用寶物裝飾尿壺,便將其寶物搗碎,並斥責說:「汝以七寶飾此,當以何器貯食?所為如是,不亡何待!」

太祖喜好讀書,在讀到《堯典》時,感嘆說:「堯、舜之罪四凶,止從投竄,何近代法網之密乎!」於是對宰相說:「五代諸侯跋扈,有枉法殺人者,朝廷置而不問。人命至重,姑息藩鎮,當若是耶?自今諸州決大辟,錄案聞奏,付刑部覆視之。」於是將其頒布為政令。

在治理國家方面,太祖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首先是用「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了節度使的權力,並派資望較低的人去統帥禁軍。同時規定,禁軍不再設置最高統帥,把禁軍兩司(殿前司和侍衛馬步軍司)分為「三衙」,即殿前司與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鼎足而立。這些將領雖統率軍隊,而軍隊的調遣和移防等事則須聽命於樞密院。同時,還實行「更戍法」,禁軍的駐屯地點,每隔幾年更調一次,而將領卻不隨之更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防止軍隊為將領所私有。但另一方面,這種措施也使宋代對外的武功遠遠比不上漢唐。

其次,在政治上,太祖還採取措施分割宰相權力和削減地方長官的權力。與唐朝宰相權力過大相反,宋初不僅在宰相之下添設「參知政事」作為副貳,而且還把樞密使和三司使定為常設官員,以樞密使分取宰相的軍政大權,以三司(鹽鐵、度支、戶部)使分取宰相的財政大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也就是說,宰相主政,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過皇帝。同時,提高御史台、諫院等監察機構的權力和地位。經過這些改革,宰相只剩下有限的權力,而皇帝可以總攬大權。

宋朝還規定州郡長官不能兼任一個州郡以上的職務,並且州郡的兵權、財權和司法權也歸朝廷。規定州郡長官由文臣擔任,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從此結束了武人專橫跋扈的局面。而且地方長官的權力分散,任期又短,武力削弱,無法與朝廷對抗。

第三,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由於宋朝的地方長官多由文官擔任,而選拔這些官員的途徑就是科舉考試。北宋建國後,就逐漸採取許多措施,嚴格考試程序,增加錄取名額,提高被錄取人的待遇。從宋太祖後期起,舉人經禮部試之後,必須再通過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才算合格。這樣,被錄取的人便成為「天子門生」。 宋太宗在位的21年中,通過科舉而得官的將近一萬人。宋朝的這種趨於完善的科舉制度,對後世王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四,經濟上,北宋在土地政策上,採取了「不抑兼併」和「田制不立」的政策,這一政策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趨勢,減少了政府對土地的政治干預,客觀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這也使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政府獲得的土地稅也逐漸減少。到北宋中期,達到了「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兼併偽冒,習以成俗」 (《宋史・食貨志》)的地步。

北宋的農業稅,沿用唐朝後期以來的兩稅法,分夏秋兩次徵收,稅額較低。

第五,在對外關係上,對遼和西夏國採取被動防守的方針,即只在邊境上屯駐少量的禁軍。

太祖受命杜太后,傳位於弟弟,即太宗。一次,太宗生病,太祖親自前往探視,並親自為其灼艾。太宗覺得痛,太祖就取艾自灸。太祖常常對近臣說:「太宗龍行虎步,生時有異,他日必為太平天子,福德吾所不及雲。」

976年初,太祖去世,終年五十歲。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宋史》稱讚太祖說:「五季亂極,宋太祖起介冑之中,踐九五之位,原其得國,視晉、漢、周亦豈甚相絕哉?及其發號施令,名藩大將,俯首聽命,四方列國,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來,釋藩鎮兵權,繩贓吏重法,以塞濁亂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錄、幕職,躬自引對。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於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在位十有七年之間,而三百餘載之基,傳之子孫,世有典則。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於漢、唐,蓋無讓焉。烏呼,創業垂統之君,規模若是,亦可謂遠也已矣!」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