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7月29日】
徐存齋由翰林院派到浙江中部當督學的時候,還不到三十歲。有一個秀才在文章中用了「顏苦孔之卓」一句,徐存齋給他把這句圈了,並批上「杜撰」二字,判為四等。這個秀才拿著卷子向徐存齋請教:「太宗師的見解、指教當然是正確的,但『顏苦孔之卓』這句話出在楊子《法言》一文中,實在不是我杜撰的。」
徐存齋聽後,站起來說:「我這個人僥倖的很,當官太早,並沒有很好的做學問,今天承蒙你多多指教。」於是將這個秀才的文章改判為一等。這件事一傳開,人們都稱讚徐存齋很有度量。
勇於改正自己的過失,從中就能看到一個人的器量和見識。明神宗萬曆初年,有個秀才以「怨慕章」為題作文,文中用了「為舜也父者,為舜也母者」一句,被當時的考官判為四等,並批上「不通」二字。這個秀才自己向考官陳述,這句話出自《禮記・檀弓》篇中。考官大怒,說:「就你一人讀了《禮記・檀弓》!」然後把這個秀才的文章降判為五等。人的度量相差之大,從中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