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國舞:唐代的《綠腰舞》

茹之


【正見網2007年04月10日】

唐代《樂府雜錄》記載:「《綠腰》,軟舞曲也。」其本名是《錄要》或《六么》。據說在德宗貞元年間,有樂工獻上新編樂曲,德宗甚為喜愛,但覺的曲調過長,便下令將其中精華部分萃取出來,即「錄出要者,因以為名」,而不知為何變為《綠腰》或《六么》,大概為別名。

樂曲《綠腰》出來後,流傳很廣,白居易《楊柳枝》云:「《六么》、《水調》家家唱。」後被配以舞蹈,為女子獨舞,以舞袖為其主要特徵。我們可以從唐代詩人李群玉的《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一詩中大致了解舞者的舞姿、神態。

詩中寫道:「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華筵九秋暮,飛袂拂雲雨。翩如蘭苕翠,婉如游龍舉。越艷罷前溪,吳姬停白?。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回蓮破浪,凌亂雪縈風。墜珥時流邊,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飛去逐驚鴻。」

你看,那美麗的女子,穿著長袖舞衣翩翩起舞。在舞蹈初起時,舞姿舒緩且富於變化,象翠鳥,象游龍,輕盈無比。她雙袖飛舞,如雪縈風,低回處猶如破浪出水的蓮花。在舞蹈快結束時,節奏由慢到快,佩飾搖動,衣襟也隨之飄起,似乘風而去,追逐那驚飛的鴻鳥。

五代南唐畫家顧閎中所畫的《韓熙載夜宴圖》中,就有在王屋山表演《六么》舞的場面。畫中舞者穿著長舞衣,背對著觀眾,從右肩上側過半個臉來,微微抬起的右腳正要踏下去,背後的雙手,好像正要從下向兩邊分開,長袖正欲飄起。而韓熙載敲著羯鼓伴奏,觀者有的拍板,有的擊掌。雖然這只是舞蹈的一個瞬間的描繪,但亦非常傳神。

宋代,《綠腰》曲舞依然流行。宋代文人歐陽修有「貪看六么花十八」的詩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