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國舞:唐朝之《胡旋舞》

茹之


【正見網2007年04月08日】

《舊唐書》記載:「康國樂,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領。舞二人,緋襖,錦領袖,綠綾渾襠啞,赤皮靴,白啞帑。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樂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銅拔一。」從中可知,康國樂的俗稱就是「胡旋舞」,舞的特點是疾轉如風。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詩作《胡旋女》中說,該舞蹈來自於西域的康居國,舞女是在天寶末年獻給唐皇的。《新唐書・西域傳》中亦記載,當時的康國、史國、米國(屬中亞一帶)都曾向唐朝宮廷裡送胡旋舞女。 「康者,一日薩末硭,亦曰颯秣建,元魏所謂悉萬斤者。其南距史百五十裡,西北距西曹百餘裡,東南屬米百裡,北中曹五十裡。在那密水南,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君姓溫,本月氏人。始居祁連北昭武,為突厥所破,稍南依蔥嶺,即有其地。」據載,康國「人嗜酒,好歌舞於道。」他們對胡旋舞尤為醉心。清代學者魏源在《聖武記》中考證:「哈薩克左部遊牧逐水草,為古康居」。胡旋舞大概就是古代哈薩克人的民族舞蹈。

為甚麼叫胡旋舞呢?據說是因為這種舞蹈節拍鮮明,奔騰歡快,而且多旋轉蹬踏,故名胡旋。唐《通典》卷146曰:「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關於胡旋舞的舞姿和神態,我們不妨從白居易和岑參的詩歌《胡旋女》中了解一二。

胡旋舞的伴奏樂器以鼓為主。在弦鼓聲響起的同時,胡旋女雙袖舉起迅速起舞,「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1),意即象雪花一樣在空中飄搖,象蓬草一樣迎風飛舞,來回的旋轉根本不知疲倦,轉啊轉啊,轉了無數個圈都沒有停止。此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2),意即連飛奔的車輪都覺的比她慢,連急速的旋風也稍加遜色。而穿著短裙長袖緊身舞衣、腰間束著佩帶、下著綠褲、紅皮靴、披著輕柔紗巾、佩帶著許多裝飾品的舞者,也愈加顯的美麗動人。在飛旋的舞蹈中,觀眾已經是「萬過其誰辨始終,四座安能分背面」(3),連觀者也眼花繚亂,分不清楚胡旋女的臉和背了。在新疆龜茲和敦煌的石窟壁畫中,有大量的旋轉舞女形像,她們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帶飄逸,裙擺旋為弧形,十分美麗。

那麼,胡旋舞的舞者究竟是在地面上、圓形的地毯上還是在圓球上舞蹈呢?《新唐書・禮樂志》記載:「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轉如風。」唐段安節著的《樂府雜錄》也說:「胡旋舞居一小圓球於以舞,縱橫騰擲兩足終不離球上,其妙如此。」但元、白二詩中描寫的胡旋女是獨舞,是在地面上進行的,並沒有提到立在球上表演。或許胡旋舞的表演形式並不止一種,前一種可能加入了一些雜技技巧。宋代《太平御覽》說胡旋舞是在一小圓毯子上跳的。在地毯上跳舞是西北少數民族的習慣,所以也不能排除胡旋在毯子上跳的可能性。

史料載,胡旋舞從西域傳入中原後,成為當時最受人們喜愛的舞蹈之一,大約五十年的時間盛行不衰。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寵臣胡人安祿山最擅長舞胡旋,據說楊貴妃跳的胡旋舞變化多端,令玄宗為之傾倒。可見胡旋舞男女都可以跳。有獨舞,也有三、四人舞。不過,唐朝漢人女子能跳胡旋舞,漢人男子中有身份的人一般不跳。

注釋:
(1)白居易《胡旋女》。
(2)白居易《胡旋女》。
(3)元稹《胡旋女》。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