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文王積德受命(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0月04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西伯陰行善(1),諸侯皆來決平(2)。於是(3),虞、芮(4)之人有獄(5)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6),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7),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8)受命之君(9)。」(出自《史記・周本紀》)

【注釋】

(1)西伯陰行善:西伯暗中做善事。陰:暗中。
(2)決平:對爭端作公平裁決。
(3)於是:此時。是:通「時」。
(4)虞(音於)、芮(音瑞):虞,在今山西省平陸縣境內。芮,在今山西省大荔縣東南;另一說在今山西省芮城縣境內。
(5)獄:爭執,官司。
(6)畔(音判):田界。
(7)慚(音殘):同「慚」。慚愧的意思。
(8)蓋:語氣詞,表推斷,大概,大約的意思。。
(9)受命之君:承受天命的君主。

【語譯參考】

西伯暗中做善事,諸侯有了紛爭,都來請他作公平的裁決。當時,虞、芮兩國的人,有了爭執不能斷決,就來到周國。進入周國境後,只見種田的人都互讓田界,民眾都有謙讓長者的習慣。虞、芮兩國發生爭執的人,還沒有見到西伯,都感到慚愧,於是互相商議道:「我們所爭執的,正是周國人引以為羞恥的事,我們還找西伯干什麼,只會自取羞辱。」於是各自返回,互相謙讓著離開了。諸侯聽到這件事,就說:「西伯該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吧!」

【研析】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很多人陷入此迷思中,故凡事斤斤計較,只想爭一口氣,稍微受點損失,即爭個你死我活,弄得烏煙瘴氣。想想所為何來,真能爭贏了,難道其它方面沒有失嗎?我們這個宇宙中有個理,不失不得,得就得失。得與失,全看你如何去拿捏了。

虞、芮兩國的人,因為到周國看到那裡的人民尊賢、禮讓,深感愧疚而自行化解紛爭,毋需至西伯面前請他裁決,可謂受感化於無形中。只有真正內心受到教化,才是真正的得,如果靠立法,只能制約表面行為,無法達到內在自發性的教化。再想一想,為何周國人能做到如此,該是上行下效、身教的效應。在位者能暗中行善,人民能不耳濡目染嗎?所以大家感於西伯之善:實行仁義,敬重老人,慈愛晚輩,謙恭對下,尊重賢才……諸侯就斷言,他必是將來的君王,果然日後成為歷史上被人推崇的周文王。

【延伸思考】

1.你懂得「吃虧就是占便宜」,這句話的內涵嗎?請說一說你的看法。
2.孔融讓梨,因禮讓而博得美名。你在日常生活中,曾做了哪些禮讓之事?做後心裡感受如何?
3.「善有善報」,即使當世未得到好處,來世也可當大官、發大財。我們行善目的不在於求福報,想一想,「行善」帶給你什麼感覺?

【參考數據】

1.http://sswj.spaces.live.com/Blog/cns!1p5cvN0QZ4XBe2tX70CuA7uw!746.entry四書五經之路
2.史記本紀(上) 司馬遷原著 王利器、張烈等譯註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3.白話史記 謝武雄譯 河洛圖書出版社 68年3月出版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