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1月26日】
「人浮於食」出自《禮記•坊記》,現代人常說「人浮於事」,但意思卻有所不同。
《禮記•坊記》中寫道:「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與其使食浮於人也,寧使人浮於食。」注釋中又稱:「食謂祿也,在上曰浮,祿勝己則近貪,己勝祿則近廉。這裡的「食」指的是俸祿,因為古代是以糧食的石數計算俸祿的;「浮」是超過的意思。
用現在的話來說,大致的意思是:俸祿和職位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貢獻,那就和貪污差不多少;自己的能力和貢獻超過了俸祿和職位,就可以算得上是廉潔。因此,古代有道德的君子寧肯讓自己的能力超過俸祿,也不願意俸祿超過自己的貢獻和能力。
「人浮於食」由此而來。古代有道德的為官者心存此意,因此大多能盡其本分,兢兢業業的工作,力求達到廉潔。但反觀現在的絕大多數中共官員,不僅「人浮於事」,而且貪污成風,給老百姓帶來了承重的負擔。有資料顯示,2005年中國官民比例為1:26,十年前為1:40,20年前為1:67,比清朝末年高出35倍,比西漢時期高出306倍。具體來說,西漢時期,一個官員只需要8000個老百姓養活,而現在,26個老百姓就要養活一個官員。造成此種現象的出現,完全是中共體制所致。從這個角度說,沒有中共的日子,老百姓就不會有如此沉重的負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