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6月11日】
從最近的作文中,王老師發現不少同學喜歡空發議論,寫一篇八百多字的短文,也總離不了「他的品質多麼高尚,他的胸懷實在寬廣」,「這種精神非常動人,這種風格值得發揚」等等這樣的話。開頭也講,結尾也講,中間沒有多少筆墨是寫具體事實的。問了幾個同學:為什麼要這樣寫?他們都回答:「為了突出主題,點明中心思想。」
這就意味著,有不少同學,還沒有真正懂得:一篇記敘文的好壞,關鍵並不在於把你的主題思想喊了幾遍,點了幾次,而在於你的文章本身所記敘的事實,所寫的人物,能不能有力地說明某個道理(中心思想)。如果它本身足以說明某個道理,即使你不強調指出某個道理,讀者看了也自會明白;如果那事實本身,尚不能說明某個道理,你縱然反覆強調那個道理,讀者仍會覺得不是那麼回事。
為了講清上述的寫作知識,王老師講了下面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詩人,收了三個學生。他培養學生寫詩,非常認真細心,教學方法也很靈活。有一天,他買回來一幅題為《古松圖》的畫。將它懸於塾中粉壁上,叫學生們寫詩讚畫。並說明;誰的詩寫得最好,就將這幅畫送給他,作為獎勵。學生們競相試筆,都想得中魁首,贏得這幅畫。
學生甲最先完卷,他興沖沖地把詩卷交給老師。老師一看,寫的是:
這幅古松畫得真,
活樹對它讓三分。
確是人間無價寶,
果然世上妙丹青!
老師看了評道:「這只是在字面上,說『真』夸『妙』,算不得好詩。」甲只好掃興而退。
學生乙見甲詩落選,心中暗喜,便把自己的詩卷呈上,暗想:老師一定會看中我的。他寫的是:
這幅松圖畫得好,
勁干鐵枝多夭矯。
林中佳質無過此,
尋遍天涯也難找!
老師看後說:「第三、四句,說畫中之松比林中之松為美,立意略高一著,但仍屬淺露之作。」乙也大失所望而退。
再看學生丙寫的詩卷,只見他這樣寫道:
煙墨一螺香一柱,
畫出長松邀雲霧。
月明老鶴忽飛來,
踏枝不著空歸去!
老師看罷,甚為欣喜,振筆批贊道: 「既不道好,又不夸『真』;鶴來欲踏,此即傳神!便把那幅《古松圖》,獨獨獎給了丙。
從上述「三人賽詩爭畫」的故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文藝作品是以生動具體的形像來表現事理,而不是直接地陳述觀點的。學生甲和學生乙,他們的詩之所以未被老師選中,就是因為他們都只是在字面上,讚美那畫兒「真」、「好」,並沒有生動具體地寫出那畫怎樣的好,如何的真。而學生丙,則運用具體生動的形像,寫一隻「有經驗」的「老」鶴,在月明之夜,誤認墨松為真松,向畫中古松飛來,正要落枝歇腳,卻不料一腳踏了個空!如此著筆,便把這幅《古松圖》逼真動人的高超技巧,非常生動形像地表現出來了。
記敘文寫作方面的高手,善用形像,以活生生的圖景來抒情敘事,表明愛憎。而不善於寫作的人,卻喜歡「直著脖子喊街」,口號迭出,標語滿篇,以抽象的論斷,來取代形像的描繪。那結果,自然不能不落入下乘。
張小菊說:我明白王老師的意思了。比如我要寫「奶奶勤勞儉樸」,就應努力寫出奶奶勤勞儉樸的典型事實,使讀者心領神會,並受到教益和啟發。我們寫記敘文,要讓事實說話,要讓形像說話。事實勝於雄辯,事實是最有感染力、說服力的。
王老師聽了十分高興。最後。又補充說:當然,在記敘文中,也不是絕對不準發議論。有的文章,夾敘夾議,有助於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有的文章,在關鍵之處,議論幾句,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象這樣的議論就是可取的。但是,記敘文總歸是記敘文,如果你記敘的人物和事件不具體,不形像,不生動,卻想靠幾句議論來引起讀者興趣,那就好比你做了一桌並不好吃的飯菜,卻硬說這飯菜十分味美可口,硬逼著客人把它們吃下去,並要客人誇你的廚藝水平高;這是不會使客人感到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