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4月01日】
古人非常重視敬祖,所以清明節在唐朝以後各朝代都是法定假日,放假時間,您聽了一定羨慕不已。唐朝是放假三天,宋朝放假有七天。大家知道元朝放假多少天嗎?放假十天哪!而且還有一條,三百裡之內放假十天,三百裡之外的除去路程放假十天。
古人為甚麼這麼注重這樣的節日呢?一個人眼睛裡沒有祖宗,沒有天地,那就是狂妄。那麼這個人心裡有祖先,知道感恩,那他在單位肯定感恩單位領導,感恩我們董事長,感恩我們部門的領導,他內心有尊敬的時候,這個尊敬他會拓展,他的尊敬會在方方面面體現出來。因為有這麼多的美好,他才會流傳越來越廣,所以這樣的節日才會說「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大家都知道元朝不是漢族統治,是蒙古族統治,本來介子推是山西人,我們山東人,我們河北人來紀念他幹嘛?因為他代表了一種人必需具有的東西,大家都知道「儒」教,不就是人必需有的教育嗎?人道,人必需的不就是這個嗎?不但山西人紀念他,全中國人都在紀念他,不但全中國人紀念他,剛才也說元朝蒙古人也紀念他,遼國人、金國人、清朝的滿族,都紀念介子推,都崇敬介子推,為甚麼?他是普世價值,人類共同認可的東西,介子推的精神跨越地域、超越民族、超越兩千年,「千秋為一人」,就是他代表了人類應該具有的精神。
「生身不忘宗,千裡趕上墳。」所以我也希望咱們大家在清明節,家比較近的,都能給祖先上一上墳。現在在外地工作的人比較多,可能沒那麼多假回老家上墳,但我們應該從心裡對故去的老人、對祖先有一份敬意。《弟子規》說:「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我們對待死去的祖先要像他活著一樣尊敬,他們不需要我們給他們什麼特別的東西,那麼給他們真心的尊敬不是應該的嗎?
我也希望今天講的,把我們內心的尊敬獻給我們家族的祖先,我們故去的爺爺、奶奶或者其他的長輩,或者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或者人類共同的聖賢。雖然你沒有時間去上墳,但是我們內心真正的尊敬他們,這應該很容易做到吧?上墳是一個形式,真正需要的是內心的尊敬。
春秋介子推贊
割股奉君哪為權,
功拋九霄無私見。
母子身去神光大,
留得清明滿人間。
大家都知道屈原,春天的清明節過後,接著一個夏天的大節日就是端午節,是紀念聖賢屈原的。屈原在投江之前寫了一首詩《九章·惜往日》,詩中對歷史做了很多的回憶,其中回憶許多聖明的國君、賢明的大臣,寫別的人物用一兩句話,唯獨寫到介子推用了六句話,他寫到:
九章·惜往日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wù而追求。
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
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
意思是說:介子推是因為忠誠而被燒死在大柳樹下,這個君是國君,文君就是晉文公,「文公寤而追求」寤就是睡醒了,清醒了,這個晉文公明白了,就去追尋介子推,其實這裡有兩個追求,一個是追求他這個人,就是那天連夜追介子推,這是實事;另一個也是在道德精神上對介子推的推崇追求,見賢思齊,向高標準看齊,人的道德才能有所提升。
「封介山而為之禁兮」,把一座山用介子推的名字來命名, 「報大德之優遊」,「優遊」就是廣大、寬大的,這個德太大了,「思久故之親身兮」,就長久的思念,一個國君長久思念一個故去的忠臣大德,兩個人都值得尊敬。「因縞素」,就是穿著白衣服、素服到他墳前去哭,國君像孝子一樣去紀念他的臣子,屈原寫這些是甚麼意思呢?
屈原比介子推晚了三百多年,他在介子推身上也感受到了力量。屈原是楚國人,他看到了楚國面臨的危機就在眼前,因此在亡國前對楚國人呼喊、呼喚:「楚王能不能像晉文公一樣,我屈原能像介子推那樣完全為國為民,甚至最後我能用我的死來進諫。你們當政的國君、大臣,趕快放下對利益的追求、奢靡的生活,趕緊把國家治理好,趕緊的清明一些,否則國家就該滅亡了。」
但是可悲的是,戰國後期楚國的君臣已經沒有春秋時期君臣的境界了,但屈原在死前還是希望楚國強大起來,用自己的生命跟介子推聯繫起來,繼續呼喚祖國強大,讓那些當政的清明起來,同時他也在讚美晉文公,晉文公雖然犯了錯誤,但他勇於承認錯誤、改正錯誤,是個明君,他希望楚王學一學,但是楚王沒有學,一個有機會統一天下的大國國君,卻被扣在秦國、淒涼的客死他鄉。
沒有親近賢德的人,不去學習聖賢的結果,就是亡國,楚懷王遠離屈原的結果,曾經第一個稱王、後來稱霸諸侯的強大楚國就滅亡了。晉文公追求賢臣、尊崇介子推的結果是使三代混亂幾十年的晉國稱霸諸侯。以史為鑑,所以歷史也在告訴今天的我們,十惡毒世之中,如何親敬聖賢,保守住自己的善良本性,成敗得失就在一念之間。
童欣
正道端陽天地廣,美志屈平日月光。
九死不悔勸君民,十惡毒世新蓮香。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介子推是民族脊樑,中華民族道德脊樑跨越兩千年,後來又有屈原,唐朝的詩聖杜甫非常仰慕屈原,「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他非常願意學習屈原,所以才會有光輝的詩篇,那樣偉大的人格。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寫《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華民族的精神,就這樣一脈傳承下來。如果我們沒有這些聖賢,早就不是中華民族了,早就滅亡了。所以我們都有共同的祖先,大家一直用最誠敬的心紀念著他們。
有些朝代的個別統治者都曾經禁止老百姓過寒食節,但是大家想想,他們禁止大家祭奠聖賢的時候,他能好的了嗎?都是很短時間就亡了國。而且他禁也禁不住,不讓老百姓紀念,老百姓還是要紀念。介子推「君主詔封晉爵,人民祀之誠矣」,這也非常特殊的,也說明介子推偉大精神的巨大感召力。
國君為甚麼紀念他呢?哪個國君不希望自己有這樣的臣子,能夠割肉給自己吃,還不求回報。現在一個老闆不也希望企業有這樣的部下、員工嗎?一個部長、一個縣長、哪怕是一個小組長,不也希望手下人是這樣嗎?當然不需要你割自己的肉,只是希望你付出一點兒,付出時高高興興就行了。我們周圍的朋友都是這樣的多好,所以國君都希望自己的臣子像這樣,當然他們肯定會紀念介子推。
老百姓也非常誠心紀念介子推,為甚麼呢?介子推 「但願主公常清明」,「勤政清明復清明」,他的目地就是為老百姓得到幸福,屈原有一首詩說:「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常常流淚嘆息,但他流淚不是為自己得不到重用,而是「哀民生之多艱」,老百姓太慘了,這些貪官污吏結黨營私。很多單位領導不是聚一幫人嗎?他就不能用賢了,能長遠的了嗎?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有堯舜禪讓,就是把天子之位讓給賢德的人來坐。
大禹治水以後,啟建立夏朝,從夏朝開始有了朝代,中國一朝一朝的,真的非常了不起,中國有五千年的輝煌文明歷史,其他國家超過兩千多年的就斷滅了,因為沒有那麼多的聖賢。大家想一想,俄羅斯人就穿俄羅斯人的服裝,英國人就穿英國人的服裝,蒙古人就穿蒙古人的服裝,可是中國人穿什麼服裝呢?有穿這樣的,有穿那樣的,大家都知道清朝、宋朝跟漢朝、唐朝的衣服都不一樣,但是都是我們的祖先,所以我們很難說中國人穿什麼。一朝一代換新顏,這個朝代變了整個都變了,所以說很難說這是一個民族,朝鮮族他就是朝鮮族,中華民族是非常博大的概念。創世主開創了五千年中華神傳文化,我們應該無比珍惜,這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的驕傲,我們應該都有一個博大的心胸。
第十六集、感恩寒食祭介公 清明人心選善神
一朝一代,在每一個朝代他要傳位的時候,一般是傳給兒子或者弟弟。但是他有很多兒子傳給誰呢?主要有三種傳法:第一叫立長,就是把最大的兒子立為太子;第二叫立嫡,就是皇后生的兒子不管他大小都立為太子,立嫡,這是正根的,過去古代妻和妾是不一樣,妻子只有一個,妾可以有很多,正妻生的,比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王夫人生的就是嫡。而探春是趙姨娘生的,妾生的,古代他是有區分的。那麼在繼承皇位的時候,有立長的,有立嫡的,還有一種叫立賢,就是立賢德的人。
大家想一想我們一個地區選拔領導,我們一個單位選拔領導是不是也存在這個問題啊?選誰來當這個領導?那就有可能立長,誰來這個公司長誰就是大哥啊!那麼也可能立嫡,選自己的親信;也可能立賢。但是真正的想長遠,那就要立賢,立一個賢德的人,這個團體才會有更好的發展,所以古代的文化和智慧都有用,堯舜禪讓,堯和舜他們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天下最賢德的人。
大家聽過那些外國的大公司很多是不把董事長位置傳給兒子的,讓他選擇賢德的人來當總經理,但是他分給他兒子財產,這樣他才能保證這個公司的長遠發展,那麼用最賢德的人來治理整體,我們整體才是最美好的。所以介子推這種捨身取義的芳潔善行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淵源,後世的人不斷的在學習他,富貴不能淫,死不受賞;貧賤不能移,窮困我也堅持我的操守;威武不能屈,大火燒死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
介子推這種高潔的行為不只是為了晉國,而是為了維護人類的真理,而這種真理才超越民族,所以我們說是永恆的精神,外國人也敬佩這樣的人,也尊敬這樣的人。介子推在後世感召了很多仁人志士,他的精神也影響了我們各朝代的中國人,使我們中國人講謙讓,講厚德,更加純樸。
介子推割肉奉君的犧牲精神,對功名利祿鄙棄,這是中華民族的純樸善良傳統美德的體現,所以介子推就流傳千古。這就是聖賢介子推和晉文公的故事,這就是寒食節,為了紀念介子推這樣的聖賢。寒食節後來就融入了清明節,所以能成為我們今天知道的清明節,如果說清明節是子,寒食節就是母,全球一個這麼大的節日,真正是「千秋節日,四海同俗」。
童欣
無私無我奉忠貞,天功不貪諫君臣。
死不受賞匡濁世,清明千古沐德恩。
寒食節的由來就是這樣,真心希望這個故事能使大家與古代聖賢進行一次心靈的溝通,使我們感受到介子推無私為他的精神境界,和這種精神給我們大家帶來的無限美好。
2025年,是世界面臨巨大變革的一年,人類終將認識對物質享樂追求的無盡危害,從新走回重視傳統、敬天信神、昇華道德的金光大道。祝願更多的世人在正邪善惡的大決戰中做出自己的明智抉擇,從而獲得真正長久的美好幸福!這也是今年寒食節、清明節來臨之前,筆者再一次講述中華古代聖賢介子推與晉文公故事的原因所在。
感恩古今聖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