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5年03月28日】
目 錄
第一集、驪姬為私害太子 重耳畏禍急逃亡. 1
第二集、割股奉君盡忠義 重耳淚謝救命恩. 2
第三集、重耳歸國辨新舊 河邊起誓不忘功. 3
第四集、文公繼位盡封賞 子推織屨甘清貧. 4
第五集、上賞賞德和將相 賞才賞功賞辛勤. 5
第六集、諸臣不明爭勳勞 子推安貧不貪功. 6
第七集、草衣木食樂清廉 負母連夜隱綿山. 7
第八集、文公大火焚綿山 母子燒死不受賞. 8
第九集、勤政清明復清明 子推血詩寄丹心. 10
第十集、死不受賞無私我 匡正世風頌聖賢. 11
第十一集、文公自責封介山 百姓感恩敬寒食. 12
第十二集、千秋節日祭介神 四海同俗清明節. 14
第十三集、清明誠心拜先祖 聖賢美德千古傳. 15
第十四集、端午屈原思介子 聲聲涕淚喚君明. 16
第十五集、朝朝代代多聖賢 中華輝煌貫五千. 17
第十六集、感恩寒食祭介公 清明人心選善神. 18
第一集、驪姬為私害太子 重耳畏禍急逃亡
寒食節,也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清明節的前二天。 禁菸火,只吃冷食,綿延兩千多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早358年。寒食節被稱為清明之母,它跟一位聖賢聯繫在一起,就是介子推。
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然後是戰國七雄。屈原就是戰國末期的人,那麼介子推比屈原還早三百多年。春秋五霸裡第一個是齊桓公,第二個是晉文公。故事是跟晉文公聯繫在一起的,晉文公跟介子推都是山西人。
當時的晉國有個晉獻公,寵愛一個妃子叫驪姬,這個驪姬長得很漂亮,給他生了個小兒子叫奚齊。當然了誰都愛自己的兒子,驪姬就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當時晉獻公還有幾個兒子:申生、重耳和夷吾,驪姬的孩子奚齊是他們的弟弟,德行不大。那麼她要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三個哥哥就是障礙,她就開始「排除」障礙,但使用的都是陰謀、損招。
驪姬先跟晉獻公說太子調戲她,國君不信,她就讓晉獻公第二天在樓上面高處看著,驪姬事先把頭上抹上蜂蜜,到花園遊玩的時候,那些蜜蜂都往她腦袋上飛,她就讓太子幫助轟一下。太子拿袖子一揮,那邊樓上獻公一看,這不是在調戲自己的愛姬嗎?晉獻公非常生氣,就把太子給廢掉了。這個申生雖然有委屈,但是他不能說,他說了就相當於致他國君父親於不義,就是會讓父親難堪、不好辦,所以他就選擇自殺了。
申生自殺後沒有了太子,那兩個哥哥也怕被驪姬害死,就跑了。後來,晉獻公死了,奚齊就當上了國君。晉國當時就混亂了,實際上很短的時間,在晉獻公的喪禮上,奚齊就被人刺死了,後來驪姬罪行暴露也被殺死了,害人終害己。
大家想想,有時候人活的真不明白,老子《道德經》裡說:大道最好走了,但是人總是想抄小道,就像驪姬這樣就想抄小道、近道,讓自己的孩子通過害別人的孩子來獲得權位、「幸福」,但是她有沒有得到呢?反而她的孩子非常的短命,雖然繼了位,但在父親的喪禮上就被人刺死了,可憐、可悲、可嘆!因為他沒有德行做一國之君,就被人家殺死了。其實如果他不爭那個國君,肯定還能多活一點兒吧。當然這都是後話,咱們這裡先說了。
重耳逃亡了十九年,先後去了幾個國家,充滿艱辛的逃亡之路,磨難重重。有一次,重耳差點餓死,這是怎麼回事?他是因為甚麼而活過來的呢?請看第二集:割股奉君盡忠義 重耳淚謝救命恩。
第二集、割股奉君盡忠義 重耳淚謝救命恩
當時太子大哥被害死了,那兩個哥哥也被驪姬陷害,就都只能逃到外國去了,要不然都讓她給殺了。重耳是一個有德行的公子,卻只能四處逃亡。重耳一共逃亡了十九年,後來晉文公成就霸業已經是六十多歲後的事了,他是吃了很多的苦。
在這逃亡十九年之中,其中有一次就非常慘了,什麼都吃不上了,大家就挖點野菜吃。他是公子,錦衣玉食的都享受慣了,這時候吃野菜也吃不下去呀,最後餓昏了。在這最危難的時候,介子推給他端過來一碗肉湯,他吃了以後身體就有力氣了。
他活過來後,忽然想起來了野菜都吃不上怎麼會有肉湯呢?這個肉是從哪裡來的呢?介子推說,這是我割的自己大腿的肉。介子推的這種忠誠,為了救公子的命,他能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做湯給他吃,如果我們身邊要是能有這樣的朋友,那真是您的幸福;要是有這樣的下屬、員工,那真是老闆、上級和領導的福氣。
大家想想,這個重耳,他在逃亡的過程中沒的吃了,介子推同樣也沒有吃的,那麼在自己挨餓的情況下,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獻給公子吃,這是「忠」的表現,介子推當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孝子殺身以事其親,忠臣殺身以事其君。」他給予別人,他覺得這是應該的、自然的,這又是古人所講的「義」。
重耳一聽就掉眼淚了,太讓人感動了,就說:「亡人累子甚矣!將何以報?」我是一個逃亡的人,太拖累您了,不但讓您跟我吃不上、喝不上的,反而還讓您割自己的肉給我吃,將來我怎麼報答您呀?這樣真叫大恩大德,在別人需要時,把自己身上的肉割給人吃。
介子推卻說:「但願公子早歸晉國,以成臣等股肱(gǔ gōng大腿和胳膊,比喻輔助君王的得力之人。)之義,臣豈望報哉?」意思是說:「我期望什麼?我之所以割股肉,因為你賢德,是因為將來晉國需要你這樣的賢君,我希望你回國以後能夠善待百姓,勤政清明,我不希望你報答我個人,而是讓國家好,讓老百姓好。」
所以介子推想的是國君,是老百姓,他沒有想到有什麼回報。你要報答我不是你給我官位、錢財,你把國家治理好了,讓人民幸福了這就是我的心願,所以我們概括為「忠義無我,割股奉君」。
重耳餓暈,割股奉君。子推忠義,無我介神。
重耳逃亡十九年,經歷重重磨難,最後在秦國被接回晉國,成為晉文公。在歸國路上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場面,真的體現了什麼是「喜新厭舊」,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請看第三集:重耳歸國辨新舊 河邊起誓不忘功。
第三集、重耳歸國辨新舊 河邊起誓不忘功
重耳逃亡十九年,中間經歷了幾個國家、很多的波折,最後逃到秦國。有個詞語叫「秦晉之好」,秦晉之好是有來源的,大家都知道在黃河的西岸和東岸,隔河就是現在的陝西和山西,秦國、晉國歷代結親。回過頭來再說晉國,晉獻公後面的兩個國君,都是不重德行,自己貪圖享受重用小人,都沒把國家治理好。晉惠公和晉懷公他們都死了,晉國沒有國君了,只能請重耳回來,這樣流亡十九年之後,重耳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回晉國做國君。
下面就出現了很有意思的場面了。
逃亡十九年可算熬出頭了,從陝西回到山西的晉國就要過黃河,到了黃河上了船以後,有個管後勤財務的叫壺叔,這個壺叔就把破蓆子、爛帳子、壞籩殘豆(籩和豆biān dòu,古代祭祀及宴會時常用的禮器。)往船上搬,因為逃亡逃慣了,受苦受慣了,還有很多吃的、用的都搬上船了,都是一些比較舊的東西。
晉文公見了,就笑著對壺叔說:「我要回國做一國之君了,玉食一方,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穿什麼就穿什麼,還要這些破東西幹嘛?都扔下去吧。」他下令把這些東西全都扔下船,壺叔就又往下搬東西。
這時重耳的舅舅狐偃(hú yǎn)見到這個場景,就有了心思,他想:「重耳逃亡十九年,喜新厭舊,還沒當國君就不喜歡這些舊物了,將來溜須拍馬的新人會很多,我們這些跟他一起受苦的老人,肯定到時候就都忘了。」所以他就想離開。這個狐偃就拿出秦國國君送給他的一對白璧,跪著捧給重耳說:「您看我們保您保了十九年,雖然受了一點苦,但是也沒少得罪您。」因為當時逃亡的過程中,他們使重耳受了一些苦。
舉個例子,比如說當時有名的一件事,在齊國的時候,重耳娶了妻子了,生活比較穩定了,快六十歲的人就不想走了,但是這種貪圖安逸,志向就會被消磨掉,最後大家把他灌醉後強迫離開了齊國,氣的重耳要殺了他們,就不細講了,這不就是得罪國君嗎?哪天突然想起這些事情來,那還不把自己殺了。所以他說:「您現在可以當國君了,輔佐您的人會很多,就不需要我們這些老人了,我就不跟您回去了,就留在秦國終老一生了。」
重耳也是個很不錯的人,有悟性,聽得進諫言,而且知錯能改。他明白這不就是舅舅在給自己提意見嗎?怎麼能喜新厭舊呢?就對狐偃說:「您提的意見太對了,我不會喜新厭舊的,把那些東西都搬上來。」之後他就跟舅舅發誓:「如果回國以後不能跟舅舅同享榮華富貴,那麼我子孫不昌!」大家都知道天打五雷轟,是「轟」自己,他作為國君立誓說「子孫不昌」,那可是一件大事,是重誓,古人是非常看重誓言的。重耳一邊說著一邊就把玉璧扔到黃河裡請河伯作證,就是說無論什麼時候我都不會忘了舅舅為我吃了那麼多的苦,給我那麼多的幫助。
第四集、文公繼位盡封賞 子推織屨(jù)甘清貧
重耳與舅舅狐偃對話的時候,就在旁邊幹活的介子推全都聽到了,就有了退隱的想法。這樣的國君,這樣的大臣,他不願意跟這樣的君臣在一起干。大家想?要是大家,大家願意嗎?介子推想的是:「你看這個國君,還沒有回國就想的是榮華富貴,他的心裡還有老百姓嗎?這樣的大臣受了十多年的苦,就認為自己保國君有功,他不得爭功勞、爭賞嗎?而那個賞賜是國君自己家的嗎?不都是老百姓的,國君賞賜的越多,老百姓付出的就得越多。」因此,介子推就有了退隱的心。
大家想想,是不是你逃亡十九年就能當國君呢?那麼我們都吃了很多的苦,就都能當國君嗎?所以能不能當國君,是他自己的賢德和老天對他的選擇,不是保他人的功勞,保他的人是應該的,你是良心、是責任。古人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國君大臣都是君子、大人,不該是小人,都有自己的高標準。作為臣子保著主公就是應該的,吃苦挨餓都是應該的,怎能把老天的功勞據為己有呢?所以介子推認為這些臣子都是「貪天之功」,內心高潔的他恥於和這些人為伍。
回國之後,重耳風風光光的當上了大國之君,就是晉文公。介子推上了一次朝,歷經磨難,保駕成功,使命完成,從此回家,後來就不再上朝了。在家干什麼呢?織屨,就是編草鞋賣。大家想想賣草鞋能賣多少錢啊,有時就會吃了上頓沒下頓。但是他覺得這樣很好,就是古人說的安貧樂道。
晉文公回國之後,就開始大加封賞,表示不忘這些難中追隨自己的功臣們。封賞好多人之後,什麼封賞都沒有得到的壺叔就有意見了,心想:「賞了好多人怎麼沒賞到我呢?我十九年背著銀子、管著財物,賞了那麼多人,為甚麼就不賞我呢?是不是忘了我?」他是管後勤財務的,這十九年也是非常辛苦的。壺叔就去找晉文公請求封賞,他問晉文公:「我這十九年也挺辛苦的,勞頓奔波,您為甚麼不賞賜我呢?」
晉文公說:「我賞賜三等人,第一等人是仁德的人,教我以仁德的人,教我仁義、教我道德,開闊我胸懷的人,這樣的人受第一等賞賜,叫上賞賞德,賞賜有德行的人。第二等獎賞是獎給為我出謀劃策,使我免於受各國國君侮辱的人,所以叫次賞賞才。第三等賞賜的人是不怕死,不怕槍、刀的傷害,一支箭射來敢用身體來衛護我的人,叫三賞賞功,敢用生命衛護主公的人。」所以大家看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獎賞先獎賞這三等人。
晉文公說賞賜三等人,一路辛辛苦苦的壺叔不在其中,這是怎麼回事呢?壺叔受到賞賜了嗎?請看第五集:上賞賞德和將相 賞才賞功賞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