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4年11月28日】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每個家長的心願,因此很多人極盡所能的付出,雖然給孩子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使其健康、幸福成長,可是也容易造成溺愛,無形之中阻礙了孩子自身能力的培養和發揮。到底給孩子什麼才是最好的,古人在教子方面有我們可借鑑之處。
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畫家、詩人,他出生於書香世家,三歲時父親就開始教他識字、寫字,到八、九歲時便學習作文、對聯了。鄭板橋聰明好學,又極有天賦,在繪畫、書法、作詩等方面都達到了很高水平,他尤其愛畫竹,風格獨特。他的詩、書、畫被人稱為「三絕」,他本人亦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在當時很有名氣。
鄭板橋曾中進士,做過地方官,他正直忠厚,清正廉潔,勤政愛民。鄭板橋在山東為官數年,離任時只有簡單的行李和書籍,沒有財物積累,甚至都沒有車馬,騎的是毛驢,百姓依依不捨、夾道送別,正如他在詩中所言:「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就一支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魚竿」,鄭板橋的人品就如他畫的竹子一樣清秀挺拔。正是因為這樣的人品,鄭板橋對自己兒子的要求也十分嚴格,言傳加身教,更有說服力。
鄭板橋在五十二歲時有了一個兒子,叫鄭麟。老來得子,他自然十分喜歡,對孩子的教育他也非常重視,不但注重文化素養,更重視人品道德。鄭板橋由於被派到山東濰縣做知縣,鄭麟在家裡便由妻子和弟弟照管,他擔心家人會溺愛孩子,在給弟弟的信中說到:「然愛之必以其道,雖嬉戲頑耍,務令忠厚悱惻,毋為刻急也」;「要須長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不得以為猶子而姑縱惜也」;「夫讀書中舉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個好人」(1)。可見鄭板橋培養孩子的目標並不在於中舉做官,而是首先要做個善良忠厚的好人。
鄭板橋後來把家人接到身邊,由於鄭麟夭折,便把弟弟的兒子鄭田過繼為子,對他悉心教導,除了親自教他讀書,督促他背誦詩文外,還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家務,要求很嚴格。鄭田12歲時,鄭板橋就讓他去挑水,以培養他自立自強的能力。
鄭板橋臨終前病重臥床,他把鄭田叫到床前,說想吃他親手做的饅頭,鄭田答應著,心裡卻犯難,因為自己還不會做饅頭。鄭板橋指導他去請教廚師。鄭田於是來到廚房向廚師學習,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把自己親手做熟的饅頭送到父親面前。可是,此時的鄭板橋已經與世長辭了。但是他給兒子留下了遺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鄭田終於明白了父親的苦心。
在大陸應試教育下,一切圍繞考卷,家長讓孩子把時間都用在學習上,什麼活都不讓孩子干,結果造成孩子依賴性極強,各方面能力都很差,從而培養了一批批「高分低能兒」和「啃老族」,不得不說這與家長的教育理念有關。
【1】資料來源:《濰縣署中與舍弟墨第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