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聖賢介子推與晉文公的故事 (第 九 - 十二 集)

童欣


【正見網2025年03月30日】

第九集、勤政清明復清明 子推血詩寄丹心

介子推母子是背靠著一棵大柳樹燒死的,這個大柳樹中間有個樹洞,介子推母子後背正好擋住這個樹洞,晉文公發現在樹洞裡有一片衣襟,上面用血寫了一首詩:

介子推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介子推把他所說的話用這首血詩表達出來:割肉奉君只是盡一個臣子的丹心,那是我應該做的,我並不要求回報。「但願主公常清明」,「只有」,這個「但」是個虛詞,就是只有一個願望,就是你作為國君能永久清明,你清明、廉潔,老百姓才幸福,國家就安定,你的父親還有你的兄弟前面幾個國君,已經使晉國夠混亂的了,老百姓夠倒霉的了,我不求你的報答,我只有一個願望,就是你能把晉國治理好,這就是「但願主公長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我在你身邊,你想享受的時候,我給你提個意見,到時候你還不一定高興,所以我不需要做那樣的諫臣,那樣起不了多大作用。「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倘若」就是「如果」,甚麼意思,就是你記不記得我沒關係,我不在意,「如果」你要記得我,「如果」你想報答我,「如果」你認為割肉是一個功勞,你想的起來、想不起來都沒關係。假如你能想起我來,願意想我,那麼「憶我之時常自省」。

自省什麼?我能把肉割給你,我不是讓你把肉割給別人,但你能不能多給老百姓一些實惠,多給老百姓點恩惠啊?那麼你在給老百姓多一點福利的時候,是你晉文公打的糧食嗎?那不是大家的東西嗎?我說作為領導,不管是一把手也好,還是一個部門領導也好,比如說一個企業的營銷部門,今年創利幾百萬、幾千萬,那這錢是大家一起乾的,一個團隊的功勞,不是屬於一個人的。有的領導就敢貪天之功,認為自己的本事大,實際這是跟自己領導有關係,但是得有大家支持、配合才能做好,活兒是大家乾的、團體乾的。

所以「憶我之時常自省」,自己反省自己,不能總是讓別人提醒、進諫。「臣在九泉心無愧」,我在九泉之下沒什麼遺憾的,「勤政清明復清明」,我就希望你為政清明,越清明越好,「勤政清明復清明」,大家看看這首詩裡有三個「清明」,這就是介子推的血詩。我希望有緣的各位讀者朋友,都能感受到古代聖賢傳達給我們的美好,就是希望您內心「清明」!

第十集、死不受賞無私我 匡正世風頌聖賢

介子推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聖賢當時不要賞,對今天來說更不需要我們什麼,他希望大家每一個人真正的幸福。我們不管在哪個地方,哪個單位,我們大家一起謙讓,身邊的人一起謙讓,你不是就得到了更多的謙讓嗎?如果大家都爭功,每個人都爭功,這個功就爭不過來了,心就散了,那明年能好的了嗎?所以我們大家一起讀血詩感受聖賢之心的時候,我就謝謝大家!我替您身邊的人,謝謝您!

我們對介子推的死,大家也就理解了,介子推他死不受賞,這些聖賢,不是因為他不想活了,如果是遇到一個明君,介子推真的會為百姓做很多的事情,他有智慧、有美德為這個國家做非常多的事,為老百姓做更多的事。當國君不正、大臣不正、老百姓不正的時候,介子推用他的生命樹立一座碑,樹立了一個道德的標尺,那麼國君跟他一比,國君達得到嗎?割自己的肉給別人吃,國君達不到,那麼達不到就對老百姓寬鬆一點兒,多給老百姓一點兒,這不是很容易做到嗎?那些大臣,雖然曾經跟著國君吃苦,但他們在自己餓的時候會把自己身上的肉給人吃嗎?他們誰都沒有介子推功勞大,沒有介子推吃的苦大,他們還爭什麼功啊?那這些大臣還能在介子推面前爭功嗎?在人們提起介子推的時候,他們還能再爭嗎?

再說老百姓,一個年輕人給一個孤寡老人掃掃院子,那這個人他會說什麼呢?那過去我們會怎麼認為呢?給別人做了一件好事,如果他以介子推為標準,他會怎麼說?「介子推能把自己的肉給別人吃,不求任何回報,我給您掃掃院子不是應該嗎?我很年輕,有的是力氣,對我來說這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有了介子推這根道德的標杆,晉國國君他的道德,大臣和老百姓的道德,不是就都提升了嗎?這個國家不就歸正了嗎?

大家知道晉國在晉文公前面幾個國君,晉獻公和晉惠公、晉懷公,他們統治下的晉國亂了幾十年,而晉文公卻能稱霸諸侯,成為春秋五霸的一霸。那大家想想,稱霸他要有經濟力量,有軍事力量,國家強大,那不是得國家上下團結一致嗎?要都爭那個功,不是還會混亂嗎?晉國能成為當時稱霸諸侯最強大的國家,與介子推的死,他的這種警示作用,這種道德標杆樹立的巨大影響是分不開的,所以晉國人,從上到下真的都非常感恩介子推。

第十一集、文公自責封介山 百姓感恩敬寒食

晉文公看到這個血詩,大家都能想到他是什麼感受了。說要報答給自己割肉、救自己命的人,卻完全給忘了,甚至還放火燒死人家讓人受賞,那不就是小人之心嗎?

晉文公非常後悔、自責,就將介子推母子葬在綿山,將這個綿山改名為介山,「以志寡人之過也」。晉文公也是廉頗那樣的人,很了不起,他把這個山封為介山,就會把介子推的偉大流傳下去,而他晉文公的過錯也就要一代一代流傳下去,那個山就記載了他的過錯。

大家想想,人不掩蓋自己的錯誤不是了不起嗎?有很多人做了錯事,就像中共那個邪黨,不但不知改正,還在一個謊言一個謊言的去掩蓋,那能光明嗎?那能長久嗎?謊言總會有被揭穿的那一天啊!那晉文公多坦蕩啊,也算是一個明君了,把自己的過錯用山來命名,這個就是介山。晉文公還為介子推立祠,讓後人紀念,這個山周圍田地都是這個祠的祠田,這個山就被封禁起來了,就不能隨便打獵、打柴了,山也得到了保護。

後來在這個介山下設縣,就是現在山西省的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安眠的地方。而放火燒山那天就成為寒食節,大家都思念介子推,因為他是被火燒死的,那麼人們第二年想起他的時候,都不忍在這時燒火,所以就禁菸、禁火,最開始時一個月,最後改為三天,後來改為一天,不生火,大家要吃冷、涼的食物,饅頭、餅啊等,做一些冷食在家裡吃,就是寒食,因此這個節日就叫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聖賢介子推的。

第二年,晉文公親自帶著大臣來祭奠緬懷介子推,他穿著素服,像孝子一樣穿白色的衣服,作為一位國君卻能把臣子當成自己祖先一樣崇敬,穿著孝服來紀念他,很了不起,也是應該的、自然的,崇敬聖賢,國家才能富強昌盛,才能太平長久。

晉文公去介山祭奠的時候,還採了一段燒焦的柳木,讓人做了一雙木屐,他穿著這雙木屐,就經常想起介子推,所以他說「悲哉足下」,「足下」一詞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敬稱,就是從這裡來的。

第二年祭奠的時候,一看這個燒焦的大柳樹,居然神奇的復活了,生出了嫩綠的枝條,晉文公非常高興,就把這棵復活的大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同時定這一天為清明節。晉文公還採來柳枝編了頭圈戴上,就像介子推和自己在一起一樣。

晉國百姓也用這種方式紀念介子推,所以就出現了戴柳、插柳的習俗,後來又流傳到其它地方,流傳於各個朝代,成為清明節的一個重要民俗。

頌介子推

同舒

慧眼識真只為公,追隨重耳兩心通。

奉君割股饑荒渡,方有文公霸業成。

匡正世風輕賞賜,貧居自守藐功名。

聖賢雖逝人崇敬,從此寒食祭介公。

第十二集、千秋節日祭介神 四海同俗清明節

這是一首唐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寒食

盧象

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生身不忘宗,千裡趕上墳。

寒食節就這樣一直流傳至今,當然現在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大家知道清明祭祖,台灣的都要來,港澳的、東南亞、海外很多華人都要來祭祖。假如是一年裡有四大傳統節日的話,那春天就是清明節,但是今天的清明節之所以有這樣大的影響,從二十四節氣中一個普通的節氣成為一個全世界華人重大的節日,如果沒有介子推是不可能的。

寒食節是冬至以後一百零五天,正好在清明節的前兩、三天,後來唐玄宗的時候,制定了《開元禮》,相當於現在的法律,《開元禮》有「寒食通清明,放假三天。」就是在唐朝的時候清明節就放假三天,在宋朝的時候放假七天,為甚麼放假七天呢?敬祖啊!尊敬祖宗!祖先給予我們,我們今天一切的文明,我們拿筆來記錄,這個字是誰創造的?倉頡那不是祖先嗎?我們穿的衣服,最古老的時候是不穿衣服的,不是披獸皮嗎?黃帝不就造了衣服嗎?所以我們享受著現在的文明卻沒有感謝祖先,那不就是一種狂妄嗎?

古代有以孝治國的,大家知道為甚麼嗎?乾隆就是以孝治國。一位國君首先孝順他父母,他不但自己孝順,還告訴大臣:「你們都回家孝順你們的父母吧!」大家想想那會發生什麼後效應呢?那些父母會說什麼呢?他們肯定會說:「國君多好啊!」他在家敬老,老人一定會說:「一定要忠於國君,好好盡職盡責。」是不是這個道理?你尊敬他家老人,老人在家是有威信的,你讓他清明節放假回家敬老去了,那不是幫他盡孝嗎?家裡孩子孝,家裡就安定、幸福;家庭安定、幸福,社會不就祥和、安定了嗎?國家不就得到治理了嗎?這就是以孝治國,古人真的可以達到。

清明節紀念故去的老人,紀念祖先,祖先比老人還要老啊。所以古代人敬天知命,敬天敬祖,非常重要。祖先哪來的呀?人類不是神造的嗎?所以孝順父母,祭祀祖先,敬拜神明,這是一條線,一路往上都要敬,越來越敬。心裡有敬人就不敢狂妄了、不會狂妄了。你戰天鬥地的結果,你戰的了天嗎?過去中共治下有人說:「貧下中農一聲吼,老天也要抖三抖」,老天抖一抖狂妄的人受得了嗎?可能幾千萬人就沒了,三年中共疫情死了多少人啊?你官再大、錢再多,有用嗎?你往哪裡躲?你怎麼能鬥得過天,天多大啊。

所以過去古人敬天敬祖,我們祖先多偉大啊,給我們留下了那麼多的美好,我們房子不就是祖先蓋的嗎?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嗎?很多東西不都是傳下來的嗎?那麼智慧的祖先,慈悲的神佛,我們怎能不尊敬他們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