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心底的真願

源馨


【正見網2025年03月30日】

一首好詩往往展現給人的不僅僅是一層畫面,一個時空,而是很多層,因為其意境深遠,所以不同心境也會讀到不同的內容。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便是其一。

「故人西辭黃鶴樓」,詩人與好友在黃鶴樓辭別,而此樓又有著一段千古流傳的神話故事。所以很多人也許會想,人來世間總是要分別的,生命到此相聚,除難以割捨的名利情外,是否還有什麼更重要的呢?

「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可說繁花正濃,此景怎會不讓人沉浸其中,流連忘返。而詩人在這裡用「煙花」形容三月的景致,正講明了在平常人眼中有著看不透才會痴迷的因素。

「孤帆遠影碧空盡」,此句一轉,景象明朗開闊,似乎映襯了好友的心志,雖與眾不同但明確清晰,帶給人從內向外的通透,為甚麼會如此不同?因為,孟浩然有個最最虔誠的心願,他曾在石城寺的彌勒佛像前禮拜,並作詩發願道「下生彌勒見,回向一心歸……願承功德水,從此濯塵機。」如果「盡」是「濯塵機」的展現,那麼沒有浮雲遮住眼,心就不會被無明之苦攪擾,感受到的也自然是通透玄妙和難以言傳的無盡美好。

「唯見長江天際流」,其實稍有留意,你會發現中國古代許多有名的詩人都是信佛或者信道的,這是中國傳統文人的主流,也是維繫中華神傳文化的一支中流砥柱,如同這浩浩長江水承接著生命本源與上界的聯繫。也就是說,這些神傳文化所記述的正是我們輾轉輪迴的世緣,為的是最後能喚醒你我下世時埋藏心底的真願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