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翰萃真(2):「秦二世而亡」之《春秋》密碼為何千年無人能解?

王舍微


【正見網2025年03月30日】

秦國原本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到秦王政即位後,從秦王政十一年(公元前236年)到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十五年中, 先後攻滅韓、趙、魏、燕、楚、齊關東六國,完成華夏統一,後北擊匈奴、南征百越, 掀開了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

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詠史詩詞《古風·秦王掃六合》,展現了秦始皇掃六合、席捲天下、併吞八荒的雄風: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

據《史記·秦本紀》記述:「秦王政立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號為始皇帝。」秦始皇創立帝制及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推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統一度量衡。由此奠定了中國中央集權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的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中國上古時期有三皇五帝,其後是夏、殷商、周三王,秦始皇贏政使用皇、帝號合稱,作為擁有天下者的尊號。人們更多體會到的是那高高在上、號令天下的尊崇地位和至高權力,然而在這尊號的背後卻有著久遠而深刻的內涵。

班固等人撰寫的《白虎通義》中闡釋:「帝王者何?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名德,號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總,美大稱也,時質,故總之也。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故黃金棄于山,珠玉捐於淵,岩居穴處,衣皮毛,飲泉液,吮露英,虛無寥廓,與天地通靈也。」

意思是,「帝」和「王」在道德方面有程度高下的分別,前者德合天地,效法天;後者秉承仁義,效法地。「皇」象徵盛德,統領並普照天上和世間萬事、萬物,「皇者,煌也。盛德煌煌,無所不照。(漢代蔡邕《獨斷·卷上》)」那時候的人們恬淡虛無、氣度恢弘,與神靈相通。《管子·兵法》闡釋:「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由此可見,僅就其境界而論:「皇」處於道中,沒有天下的概念,光耀萬物,大道平夷,處處可通;「帝」 的境界有道有德,有天下的概念,但沒有坐擁天下的觀念;「王」 字的三橫,分別代表了天道、地道、人道,中間的一豎代表著將三者貫通,也就是通曉天道、地道和人道的規律,受天命為王,擁有天下,替上天管理百姓。所以 「皇帝」的意涵中有盛德普照、望德來歸和天地總系之意。

然而,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卻在秦始皇去世後僅三年就因農民起義二世而亡,僅存在了十四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後世對於秦朝滅亡的原因討論很多,漢代賈誼在《過秦論》中說道:「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夫兼併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意思是說,兼併六國憑藉詭詐和武力;安邦治國要施仁義和權變。奪天下和守天下不能採用同樣的方法。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述了陸賈勸諫漢高祖劉邦時講出的「逆取順守」之理:「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秦任刑法不變,卒滅趙氏。鄉使秦已並天下,行仁義,法先聖,陛下安得而有之?」大意是說,湯武以諸侯身分用武力奪取帝位,不合君臣之道,故叫「逆取」;即位後,偃武修文,法先聖,行仁義,合乎正道,故叫「順守」。秦朝嚴刑酷法治國而不加改變,最終被滅掉。倘若秦朝在統一天下之後便施行仁義,哪裡還有漢朝的天下呢?文中還論述劉邦的奪取天下的過程:「然漢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諸侯,遂誅項羽滅之。五年之間,海內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這一切都非是人力所能為,此乃天意所成就。

同樣,秦始皇能夠取得蓋世之功,也是天要讓他成功。然而,秦國在逆取天下過程中,採用的是商鞅的強國之術,而非帝道、王道,比春秋五霸的霸道還要短視的強道。《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述了商鞅見秦孝公的過程:講帝道時,孝公打瞌睡;講王道時,孝公未入心;講霸道時,孝公開始感興趣;再講以強國之術時,孝公「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 形容談得非常投機,膝蓋不知不覺的在墊席上向前挪動。談了好幾天仍不滿足。於是商君嘆曰:「然亦難以比德於殷周矣。」 如此就難與殷商和周之德相媲美了。從這裡可以看出,推行法家思想的商鞅心裡還是個明白的,只是根據君王的需要,沒有走仁義治國之路。前有商君,後有李斯,也因此,秦國一路走下來的征伐逆取,累積了較重的罪業,同時也使得統一天下後難以掉頭。作為歷史大劇中的秦始皇也難改變這天意安排的劇本,聽聞海上有仙山後,「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 入海求仙人」去了。

歷史上朝代的興亡更替是由人間的反理主導,所以秦國能夠通過兵爭天下而武力逆取,但同時宇宙的特性在制約平衡著一切,又符合業力輪報和因果的規律。秦朝速亡的歷史安排是天意的作為,而速亡背後還有更深遠的意蘊和更大的歷史淵源。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東周時代又分為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與戰國時期(前475年—前221年)。周天子及其諸侯政治權威的動搖與衰落,反倒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的難得時期,諸子百家及各種學說、思想紛紛出現,為後世積累了豐富的思想、文化寶庫,老子、孔子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人物。實際上,從孔子所作的《春秋》解讀中可以洞悉「大一統」的意涵,並探析出秦朝為何二世而亡的深層原因。

時至今日,《春秋》通常指唯一留存至今的魯國《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史官所編之史書重新修訂而成,記述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間的二百四十二年被稱為「春秋時代」 之歷史,流傳至漢朝時被尊為五經之一。此外,還衍生出《左傳》與解讀文本《公羊傳》、《穀梁傳》,並稱為「春秋三傳」。

「大一統」的提法最早出自《公羊傳》中關於《春秋》開篇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四字首句的注釋: 「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在《春秋公羊傳註疏》中對「大一統」進一步解釋道:「統者,始也,總系之辭。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於天下,自公侯至於庶人,自山川至於草木昆蟲,莫不一一繫於正月,故云政教之始。」在《穀梁傳》的注釋云: 「《春秋》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所以說,「大一統」的涵義是春之始,萬物之始,正教之始,而且是合於「道生一」的正始,並非今天所理解的版圖「大統一」之意涵。

那麼,「布政施教」由誰來做呢?昔三皇時,盛德普照;五帝時,德合天地。那時也就沒有布政施教的治理概念,引導、引領足矣。三王之後,特別是東周之後的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已然非常明顯,君王「大一統」的影響逐漸勢微,面對人類社會道德水準的下滑,如何維繫人類的道德水平?人類的道德如何回升和返本歸真?

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關頭,老子、孔子出現了。老子曰:「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 在人類的道德整體下滑後「禮崩樂壞」的狀態下,君王 「大一統」模式已經難以繼續下去,法家的治理方式又不利於人類的道德提升,上天安排的是政教分離的模式:在國家治理層面,君王布政;在文化層面,孔子之道施教。而老子的出世之道和後來傳入的佛教,其作用是給人留下返本歸真的文化指向,同時也使能夠修煉的人回升。

由於人類的發展和歷史變遷多為反理主導,後世君王的統治和布政中也很難做到時時都合於道,這也是人類道德下滑後的境界使然,也就是進入到了「一生二」的狀態,世間的正理總系從君王分離出來,更有利於人類文化和道德觀的持久和穩定。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漢朝初年「文景之治」時期的黃老之術過渡後,從漢武帝起,孔子之道一直受到尊崇,奠定了這種重德向道的學說為施教的主體,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即使在外族入侵後的朝代也未改變。《漢書·董仲舒傳》 中對董仲舒向漢武帝提議的記述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後來在二十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中,公開批判孔子的第一人易白沙(1886年—1921年),1915年9月在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 (第二捲起改名《新青年》) 創刊號首次拋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語,由此成為排斥傳統道德的口號。五年後,易白沙也因理想破滅而蹈海自殺。

由此可見,秦朝的速亡背後的深層原因乃是,「大一統」的三皇五帝時代已成為過去,二元化的政教之始為歷史轉折後的必然,而秦朝推行「尚法唯刑」法家思想之歷史慣性,使其難以承擔這關係到千秋萬代的歷史使命,所以,秦朝在完成中央集權的體制建構和「書同文」的文化準備之後,就急速的謝幕了。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和文化鋪墊,都是為了「萬祖下界,千佛臨凡」後的人類末劫時期做準備,當優曇婆羅花的祥瑞出現的時候,那便是救世的正法已在人間開傳,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輝煌一幕將在世間展現。

「向來冰雪嚴凝地,力斡春回竟是誰。」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