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中醫方劑各論(第二章) 發表之劑

李應達


【正見網2008年06月20日】

第二章 發表之劑

前言: 發者,升之、散之、汗之也;表者,對裡而言也。三陽為表,三陰為裡,而太陽為表之表,陽明為表之裡,少陽為半表半裡也。邪之傷人,先中於表,以漸而入於裡,始自太陽,以及陽明、少陽,乃入陰經,由太陰、少陰以及厥陰,六經乃盡也。治病者,當及其在表而汗之、散之,使不至於傳經入裡,則病易已矣;若表邪未盡而遽下之,則表邪乘虛入裡;或誤補之,則內邪壅閉不出,變成壞證者多矣。

經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1、麻黃湯 (仲景)

主治: 治傷寒太陽證,邪氣在表,發熱、頭痛、身痛、腰痛、骨節痛、項背強,惡寒惡風,無汗而喘,脈浮而緊。

亦治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表邪壅盛,陽氣不得宣發,故逆而作喘。)亦治哮證(哮喘由風寒客於背俞,復感於寒而作,此湯散寒利肺,病哮喘者,雖服麻黃而不作汗)。

組成: 麻黃(去節。三兩) 桂枝(二兩)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甘草(一兩。炙用) 先煮麻黃數沸,去沫,內諸藥煎,熱服,覆取微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無汗再服(凡用麻黃去節,醋湯略泡,曬乾備用,庶免大發;冬月生用。傷寒初感,始於太陽,故以發汗為先,汗出則愈。)

方義: 此足太陽藥也。麻黃中空,辛溫氣薄,肺家專藥,而走太陽,能開腠散寒(皮腠,肺之所主,寒從此入,仍從此出);桂枝辛溫,能引營分之邪,達之肌表(桂入營血,能解肌,營衛和,始能作汗);杏仁苦甘,散寒而降氣;甘草甘平,發散而和中。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是已)。

2、桂枝湯 (仲景)

主治: 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發熱頭痛,自汗,惡風惡寒,鼻鳴乾嘔。及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脈遲汗多屬陽明證,以微惡寒尚兼太陽,仍當從外解肌,斷其入胃腑之路)。

組成: 桂枝 芍藥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熱服。須臾啜稀熱粥,以助藥力;溫覆取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淋漓。汗出病差,停後服;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

方義: 此足太陽藥也。仲景以發汗為重,解肌為輕,中風不可大汗,汗過則反動營血,雖有表邪,只可解肌,故以桂枝湯少和之也。經曰: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桂枝辛甘發散為陽,臣以芍藥之酸收,佐以甘草之甘平,不令走泄陰氣也;姜辛溫能散(散寒止嘔),棗甘溫能和,此不專於發散,又以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者也。麻黃湯專於發散,故不用姜棗,而津液得通矣。

3、葛根湯 (仲景)

主治: 治太陽病,項背几几(音殊),無汗惡風。

(鳥之短羽者,動則引頸几几然狀,病人項背難舒之貌也。無汗惡風,中風而表實也,陽明脈上頸而合於太陽,恐將傳陽明,故加葛根以斷之。此證又名剛痙,乃風寒傷筋,故拘急而強直也,《金匱》治之,亦主此湯,剛痙無汗,柔痙有汗。仲景又曰:太陽發汗不徹,煩躁短氣者,亦宜此湯更發其汗)。

亦治太陽陽明合病下利(傷寒有並病,有合病。本經未解,傳入他經,有催併之義,為倂病;二經、三經同受邪者,為合病,合病者,邪氣甚也。太陽陽明合病,其證頭痛、腰痛、肌熱、鼻乾、目痛、脈浮大而長。頭、腰,太陽也;肌、目、鼻,陽明也;浮大,太陽也;脈長,陽明也。陽經合病,必自下利,邪並於陽,則陽實而陰虛,陽外實而不主裡,則裡虛,故下利)。

組成: 葛根(四兩) 麻黃 生薑(三兩) 桂枝 芍藥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方義: 此足太陽藥也。成氏曰: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此以中風表實,故加二物於桂枝湯中(仲景以有汗無汗定傷風傷寒之別:有汗為傷風,用桂枝加葛根湯,不用麻黃;無汗為傷寒,用此湯)。

4、九味羌活湯 (即羌活沖和湯。張元素)

主治: 治傷寒傷風,憎寒壯熱,頭痛身痛,項痛脊強,嘔吐口渴,太陽無汗,及感冒四時不正之氣,溫病熱病。

(有物有聲曰嘔,氣逆則嘔;有物無聲曰吐,胃寒則吐,胃熱亦吐;邪熱在表則不渴,傳裡則渴;四時不正之氣,謂時當熱而反大涼,時當寒而反大溫,非時而有其氣也。冬時傷寒不即病者,至春而變為溫病,至夏而發為熱病)。

組成: 羌活 防風 蒼朮(錢半) 細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黃 黃芩 甘草(一錢。)加生薑、蔥白煎。

如風證自汗者,去蒼朮(發汗),加白朮、黃耆(發表而即實表,譬敺寇者隨關門也);胸滿去地黃,加枳殼、桔梗;喘加杏仁;夏加石膏、知母;汗下兼行加大黃。

方義: 此足太陽例藥,以代桂枝、麻黃、青龍、各半等湯也。藥之辛者屬金,於人為義,故能匡正黜邪,羌、防、蒼、細、芎、芷,皆辛藥也;羌活入足太陽,為撥亂反正之主藥(除關節痛,痛甚無汗者倍之);蒼朮入足太陰,辟惡而去濕;白芷入足陽明,治頭痛在額;芎藭入足厥陰,治頭痛在腦;細辛入足少陰,治本經頭痛;皆能驅風散寒,行氣活血。而又加黃芩入手太陰,以泄氣中之熱;生地入手太陰,以泄血中之熱(黃芩苦寒,生地寒滯,二味□用於發熱之後則當,若未發熱,猶當議減也);防風為風藥卒徒,隨所引而無不至,治一身盡痛為使(無汗宜倍用);甘草甘平,用以協和諸藥也。藥備六經,治通四時,用者當隨證加減,不可執一(張元素曰:有汗不得用麻黃,無汗不得用桂枝,若未瘥,則其變不可言,故立此方,使不犯三陽禁忌,為解表神方,冬可治寒,夏可治熱,春可治溫,秋可治濕,是諸路之應兵,代麻黃等誠為穩當。但陰虛氣弱之人在所禁耳)。

5、十神湯 (《局方》)

主治: 治時氣瘟疫,風寒兩感,頭痛發熱,惡寒無汗,咳嗽,鼻塞聲重。
(感冒四時不正之氣,謂之時氣;天災流行,沿門闔境傳染相似,謂之瘟疫。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邪在表也;咳嗽、鼻塞、聲重,風寒兩感,故表實而氣為之不利也。按:傷風寒而咳嗽者,其感為輕)。

組成: 麻黃 葛根 升麻 川芎 白芷 紫蘇 甘草 陳皮 香附 赤芍藥,等分。加姜蔥白煎。

方義: 此陽經外感之通劑也。吳鶴皋曰:古人治風寒,必分六經見證用藥,然亦有發熱頭痛,惡寒鼻塞,而六經之證不甚顯者,亦總以疏表利氣之藥主之。是方也,川芎、麻黃、升麻、乾葛、白芷、紫蘇、陳皮、香附,皆辛香利氣之品,故可以解感冒氣塞之證(諸藥以散表邪,陳皮以導裡氣);而又加芍藥,和陰氣於發汗之中,加甘草,和陽氣於疏利之隊也。

6、川芎茶調散 (《局方》)

主治: 治諸風上攻,正偏頭痛,惡風有汗,憎寒壯熱,鼻塞痰盛,頭暈目眩。

組成: 薄荷(八錢) 川芎 荊介(四錢) 羌活 白芷 甘草(炙。一錢) 防風(錢半) 細辛(一錢)每三錢,食後,茶調服。

一方加菊花一錢、僵蠶三分,名菊花茶調散:治頭目風熱(菊花清熱明目,僵蠶消風化痰)。

方義: 此足三陽藥也。羌活治太陽頭痛,白芷治陽明頭痛,川芎治少陽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防風為風藥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風熱在上,宜於升散也。頭痛必用風藥者,以巔頂之上,惟風可到也。薄荷、荊芥,並能消風散熱,清利頭目,故以為君(辛香輕清,能入肝經氣分而搜風熱,肝風散則頭目清明);同諸藥上行,以升清陽而散鬱火(清陽不升,則濁陰上干,故頭痛)。加甘草者,以緩中也;用茶調者,茶能上清頭目也。

7、人參敗毒散 (《活人》)

主治: 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項強睛暗,鼻塞聲重,風痰咳嗽;及時氣疫癘,嵐瘴鬼瘧,或聲如蛙鳴,赤眼口瘡,濕毒流注,腳腫腮腫,喉□毒痢,諸瘡斑疹。組成: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茯苓(一兩) 甘草(五錢。)每服一兩,加姜三片、薄荷少許煎。口乾舌燥,加黃芩;腳氣加大黃、蒼朮;膚癢加蟬蛻。

方義: 此足太陽、少陽、手太陰藥也。羌活入太陽而理游風;獨活入少陰而理伏風,兼能去濕除痛;柴胡散熱升清,協川芎和血平肝,以治頭痛目昏;前胡、枳殼降氣行痰,協桔梗、茯苓以泄肺熱而除濕消腫;甘草和裡而發表;人參輔正以匡邪。疏導經絡,表散邪滯,故曰敗毒。

8、銀翹散 (鞠通) 辛涼平劑

主治:治風溫溫熱,一切四時溫邪,病從外來,初起身熱而渴,不惡寒,邪全在表者。(此方吳氏《溫病條辨》中之首方,所治之溫病,與瘟疫之瘟不同)。

組成: 銀花 連翹(各一兩) 桔梗 薄荷(各六錢) 甘草 淡豆豉(各五錢) 牛蒡子(六錢) 荊芥穗 竹葉(各四錢) 上杵為散,每服六錢,鮮葦根煎湯,香氣大出,即取服。

方義:此但言四時之溫邪,病於表而客於肺者,故以辛涼之劑,輕解上焦。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皆辛涼之品,輕揚解散,清利上焦者也。豆豉宣胸化腐,牛蒡利膈清咽;竹葉、蘆根,清肺胃之熱而下達,桔梗、甘草,解胸膈之結而上行。此淮陰吳氏特開客氣溫邪之一端,實前人所未發耳。

9、桑菊飲 (鞠通)辛涼輕劑桑菊飲。(微,熱不甚也。恐病輕藥重,故另立輕劑方)。

主治:風溫在肺,發熱咳嗽,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風熱表證,身有微熱,口乾微渴,頭痛鼻塞,咳嗽有痰。

組成:杏仁(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薄荷(八分) 桑葉(二錢五分) 菊花(一錢) 苦梗(二錢) 甘草(八分) 葦根(二錢)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加減:二、三日不解,氣粗似喘,燥在氣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絳暮熱,甚燥,邪初入營,加元參(二錢)、犀角(一錢);在血分者,去薄荷、葦根,加麥冬、細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錢;肺熱甚加黃芩;渴者加花粉。

方義: 方論此辛甘化風、辛涼微苦之方也。蓋肺為清虛之髒,微苦則降,辛涼則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溫也。此方獨取桑葉、菊花者:桑葉善平肝風;春乃肝令而主風,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餘,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故亦走肺絡而宣肺氣。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補金水二髒,故用之以補其不足。風溫咳嗽,雖系小病,常見誤用辛溫重劑銷鑠肺液,致久嗽成勞者不一而足。薄荷辛涼疏風清熱;杏仁、桔梗、甘草宣肺止咳;連翹、葦根清熱生津。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中醫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