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12月29日】
季札,春秋時期吳國人,明禮儀,重承諾,有節操,以美德著稱於世。因受封於延陵,所以又稱為「延陵季子」。
公元前五四四年,吳國派遣季札出使中原各國,結交、通好北方諸侯,學習中原文明禮儀。因季札賢名遠播,每個國家都很歡迎他。在魯國,他請求觀賞周朝蔚為大觀的禮樂,魯襄公於是命樂隊為他表演禮樂、詩歌和舞蹈。季札在觀看演出的時候並不知道每組詩章的題目,但他卻能心領神會,通過自己的欣賞辨別出十五國風,即十五個不同地區的樂歌。聽到《唐》,他聽出了思接千載的淳厚質樸的陶唐氏遺風;聽到《大雅》,他在樂曲深廣的氣魄裡,聽到了文王之德;聽到《魏》歌,他聽出了那「大而寬,儉而易」的盟主之志,輝映著以德輔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韶?》舞起的時候,季札驚嘆道:「完美啊,廣大無邊像上天一樣覆蓋一切,像大地一樣承載一切。這是上天的盛德吧?」季札以敏銳的洞徹力和道德的審美觀,透析了禮樂之教的深遠蘊涵,以及周與諸侯列國的時代風貌和地域特色,認為惟有這樣平和的德音,才能奏於廟堂,播於四方,化育萬民。
季札到鄭國時,見到了子產,一見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他語重心長的對子產說:「鄭國的國君無德,執政奢侈,不納善言,在位不會很久,最終執政大權會落到您的身上。您統理鄭國的時候,務必要謹慎,務必以禮來持國,務必以仁德為重。否則鄭國很難避免敗亡的命運。」後來果然子產執政,季札的話猶在耳邊,子產廣開言路,任用賢人,成為鄭國一代賢相。
季札來到衛國,見到了蘧伯玉、史狗、公子朝、公叔發、公子荊等人,他高興的說:「衛國的君子很多,沒有什麼災禍。」並讚揚了衛國的用人之道。當他到晉國時,一路見到田地荒蕪,便知君主殘暴,三分晉國勢所必然,勸叔向說:「您為人正直,適逢亂世,一定要好自為之啊。」季札推斷的各諸候國的政治明暗、民風厚薄、國運盛衰及人心歸向,以及對這些人物、國家命運的預言幾乎全部應驗。
他途經徐國時,徐國國君非常喜歡他佩帶的寶劍,但知它是吳國國寶,所以不好意思索要。季札看出了徐君的心思,因還要佩帶它以代表吳國出使,就想在完成使命回國路經徐國時將此劍贈送給徐君。待他出使回來再到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就將寶劍掛在了徐君墓旁。侍從不解,季札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如今徐君雖已離世,但不可因此改變我的承諾,我仍要履行諾言。」因此而留下「掛劍徐君墓」的千古佳話。
公元前四八五年,楚王派令尹子期率兵攻打陳國。季札為解陳國之危立即趕來見子期說:「我聽說,跟人爭奪而不修德行,遲早要招來禍患。如果國君不修德政,作臣子的就應以德規諫,老百姓有什麼罪過?為什麼要發動戰爭呢?請你為了人民生活的安定而退兵吧!」子期被季札的話打動,拔營而退,避免了一場戰爭災禍。
季札謙恭禮讓,重諾守信,有遠見卓識,史書上稱其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人君子。自古以來,明曉人生、認知世事的人,總是高瞻遠矚而心懷善念,明了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趨向,知道美好的德行深合天理人心,是最令人珍視和力行的。後有詩讚季札:
「維王延陵,
遠見卓識,
見禮知政,
聞樂知德,
觀風審音,
掛劍酬心,
懷哉高風,
傳頌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