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真相:有德之士

周正


【正見網2009年05月06日】

靜下心來看歷史,總能得到一些啟示。最近讀堯的故事,又明白了不少道理。

(一)

以前讀歷史,常看到古人重德,而且注意自身修養。但對此的理解,還是比較抽象,比如知道屈原等古人因無法實現遠大抱負而鬱鬱不歡,然而不清楚這些抱負究竟是什麼。

現在才理解到,一個有德之士,明白要符合天理,所以從思想到言行對自己都是嚴格要求的,進而家室親鄰和睦,一方百姓知禮明義。舉例說,舜在歷山耕種,歷山的農人都互讓田地;在雷澤捕魚,雷澤上的漁人都互讓居處;在黃河邊做瓦器,黃河邊出產的瓦器都不粗製濫造。短短一年時間裡,舜居住的地方就發展成了村落。兩年之後,成了小鎮。三年後就變成了都會。

這樣看來,當一個人德行高時,自然而然的就會感化周圍的人,而且他自身也會盡其職責與使命。

(二)

也就是說,有德之士考慮的不是其私利,而是百姓。

當堯與許由見面後,許由想要觀察帝堯的志趣,便問道:「帝此刻已經貴為天子,坐在華堂之上面,向著兩個魏闕,享受人君的榮耀,自問生平,於志願亦可謂得償了。」帝堯道:「不是如此。余坐在華堂之上,覺得森然而松生於棟。余立於欞扉之內,覺得森然而雲生於牖。雖面雙闕,無異乎崔嵬之冠蓬萊。雖背墉郭,無異乎回巒之縈崑崙。余安知其所以安榮哉?」 許由聽了這話,知道帝堯志趣不凡,的確是個聖主,亦傾心的陳述。兩個人足足談了大半日,方才停歇。帝堯佩服之極,因此就拜許由為師。[注1]

有德之士,心裡牽掛著的是百姓。所以當居其位時,一方面讓百姓明善惡、知禮儀,另一方面舉賢任能、身體力行。由此則天佑之,福澤蒼生。

當然,人各有志,也各有其使命。堯要讓位將天下給許由,而許由不受,那是題外話。

(三)

以前認為奸佞者都是不學無術之徒,其實不盡然。

孔壬與堯的大臣相見,他的談鋒煞是厲害,指天畫地,滔滔不休。對於大司農,講那水利的事情,如何修築堤防,如何浚渫畎澮,說得來井井有條,一絲不錯。[注1]然而就是他,內心卻非常刻毒,毀信廢忠、崇飾惡言、誣陷他人,以至國家傾頹。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奸臣秦檜是宋徽宗年間親筆點的狀元,其才學很少人可比。商紂王天資聰穎、聞見甚敏,又力氣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甚至曾勵精圖治,然而日漸驕橫逸樂,成為荒淫兇殘的暴君。

可見,有德則天下安;有才無德者在其位,小則敗壞民風,大則生靈塗炭。

(四)

由此,又如何想像華夏大地的現狀與未來呢?

如果說宣揚鬥爭哲學、踐踏傳統文化、大搞運動害人、壓制上訪,以一時經濟利益毀掉人們的道德,這是不是違背天理呢?

為什麼說要退出中共,就是這個原因,以免隨之被歷史淘汰。

注1:

《上古神話演義》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