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撫羌定邊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9年10月12日】

【原文】

久之,元昊(1)歸陷將高延德,因與仲淹(2)約和,仲淹為書戒喻之。會任福敗於好水川,元昊答書語不遜,仲淹對來使焚之。大臣以為不當輒通書,又不當輒(3)焚之,宋庠請斬仲淹,帝不聽。降本曹員外郎、知耀州(4),徙慶州(5),遷左司郎中,為環慶路(6)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初,元昊反,陰誘屬羌為助,而環慶酋長六百餘人,約為鄉道,事尋露。仲淹以其反覆不常也,至部即奏行邊,以詔書犒賞諸羌,閱其人馬,為立條約:「若讎已和斷,輒私報之及傷人者,罰羊百、馬二,已殺者斬。負債爭訟,聽告官為理,輒質縛平人者,罰羊五十、馬一。賊馬入界,追集不赴隨本族,每戶罰羊二,質(7)其首領。賊大入,老幼入保本砦(8),官為給食;即不入砦,本家罰羊二;全族不至,質其首領。」諸羌皆受命,自是始為漢用矣。
(出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四.列傳第七十三》)

【注釋】

(1)元昊:李(趙)元昊,西夏國王,1038年建都興州(今陝西略陽),國號大夏,多次犯邊攻宋。
(2)仲淹: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諡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他的祖先是?州人,後徙家江南,遂為蘇州吳縣人。
(3)輒:總是,就。
(4)耀州:今陝西耀縣。
(5)慶州:今甘肅慶陽。
(6)環慶路:今甘肅慶陽。
(7)質:扣押。
(8)砦(音債):同寨。

【語譯參考】

過了一段時間後,元昊送回被俘虜的宋將高延德,藉此和范仲淹訂立和約,范仲淹寫信告誡他要信守和約。正好宋朝大將任福在好水川被西夏軍打敗身亡,於是元昊回答范仲淹書信時,就出言不遜,范仲淹遂當著來使的面將信燒了。大臣們認為范仲淹不應當隨便和西夏通書信,也不應當隨便就燒了來使的信,宋庠請皇上殺了范仲淹,皇上沒聽從。范仲淹被降職為本曹員外郎、任耀州郡守,接著遷任慶州,升為左司郎中,任環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

當初,元昊反叛時,暗中誘使羌族部落援助他,而環慶路中羌族的酋長六百多人,約定作為嚮導,事情沒多久就敗露了。范仲淹因為羌族反覆無常,到任地就奏請朝廷讓他巡視邊境,用皇帝的詔書慰勞獎賞各羌族部落,檢閱他們的人馬,給他們訂立法規:「如果怨仇已經和解,還私自報仇並傷害別人的,罰羊一百頭、馬兩匹,已經殺了別人的要斬首。因欠債引起爭端訴訟,可告到官府申訴理由,隨意扣押公證人的,罰羊五十頭、馬一匹。敵人侵入國界,不跟隨族人追擊敵人,每戶罰羊二頭,扣押家族首領。敵兵大舉入侵,老幼都要進入寨子保衛村寨,官府供給食物;如果不退入寨子中,本家人罰羊二頭;全族人都不到寨中,扣押家族首領。」各羌族部落都接受這些法規,從此以後這些人就為宋朝所用了。

【研析】

一提到范仲淹,大家一定想到〈岳陽樓記〉那篇文章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此句正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因他為人正直,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和責任感。擔任諫官時,勇於揭發弊端,觸犯呂夷簡被貶到南方,直到西夏戰爭發生後,才把他調到陝西去。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覺得他是個人才,才調回京城,擔任副宰相,要他提出治國方案。推行新政時,影響到皇親國戚、權貴大臣及貪官污吏的權益,因而改革失敗,范仲淹主動要求回陝西防守邊境。

在宋、夏交界有一少數民族-羌族。由於力量單薄,他們在宋、夏間常持觀望態度,有的曾投靠西夏,做過元昊嚮導。於是范仲淹到任後,就築堡立寨,切斷他們與西夏的聯繫,並保護他們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招撫他們,羌族酋長來見,親自接見,推心置腹相談。對受戰爭殘害的羌族人民則撥給空地,並發放糧食、農具等幫助他們重拾生計。於是羌族部落紛紛歸附宋朝,擔任宋軍的嚮導,並出兵助戰,支援宋軍。范仲淹此一撫羌之舉,不但讓邊境安定,無形中也為宋朝增加一批軍力。

范仲淹一生都為國、為民著想,所以凡是他從政過的地方,人民都感念其德澤,尤其是?州和慶州的百姓,與歸附宋朝的外族人民都為他畫像膜拜。及至病重死亡,惡耗傳到各地,人們深為嘆息,羌族人數百人來到祠堂,哭泣祭拜如同喪父一般,齋戒三日才離去。皇帝也哀悼很久,親自撰寫墓碑,內容為「褒賢之碑」。他就伴隨著千古名句,風範永駐人間。

【延伸思考】

1.范仲淹為何能感化羌族?請簡述你的看法。
2.范仲淹無私的奉獻,贏得人民的敬佩。請你再讀其它故事,與大家分享他的人生觀。
3. 范仲淹幫羌族訂立的法規異於漢族社會,你覺得其優點在哪裡?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三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