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卜天璋不顧生死,一心為民感動神靈

陸文


【正見網2009年11月12日】

一、心懷仁德,大義凜然

元朝時代,有一位官員名叫卜天璋,洛陽人。他自幼聰穎,長大後正直仗義。研讀書史,懂得做人的大體。他在至元(紀元1336-1340年)年間,出任南京府府史。當時黃河以北,有饑民數萬人,聚集在黃河邊準備向南遷徙。皇帝下詔,令百姓回復故地,不得南渡,民眾譁然不滿,堅決不肯歸家。卜天璋考慮到:百姓長期受洪水巨災,顆粒無收,水深火熱,他們離鄉背井而去,是死裡求生之舉,不可橫加阻止,否則定會發生變亂。便再三力勸總管張國寶:「聽其便」,聽任這些人渡河,不要阻擋。在總管同意後,卜天璋做了大量的工作:計劃、引導、組織、幫扶……終於做到了順民心,解民困,安民生,讓數萬災民安居樂業。但這是違背皇帝聖旨的,是要被殺頭的!在處理饑民南遷的問題上,卜天璋確實盡了「愛民之術」。結果是沒有生出事端。須知,這樣做的效果雖然好,但卻是違背聖旨的。也就是說,這樣做是冒了極大風險的。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卜天璋是不顧個人安危,一心為民,懷有「仁德」之心的。

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知卜天璋的賢良,便徵召他為憲史。當時有個惡官,依仗權勢,貪污受賄。御史揭發了他貪贓枉法。但是貪贓者後台很硬,由於卜天璋主管文牘,所以連他一起被誣陷,導致他和御史都被拘押。御史悲傷哽咽,吃不下飯。卜天璋問他:「為甚麼這樣難過?」御史說:「我已經老了,只有一個女兒,心裡覺得自己很可憐。女兒聽說我被拘押,已經幾天沒有吃飯,所以我心中悲傷。」卜天璋說:「死職,義也。盡職而死,正合大義。為甚麼要哭泣悲傷?」御史聽了他的大義之言,很感慚愧,不再悲泣,並向卜天璋拜謝。

後來,他們二人,終於都被赦免了。這件事.說明卜天璋心中有「義」,所以臨危不亂。他被誣陷坐了牢,另一位坐牢的頗有點氣短,而他卻大義凜然,勸勉有方,確實難能可貴。

二、不畏凶暴,主持公道

幾年後,卜天璋任工部主事。有一個名叫劉帥的人,橫蠻凶暴地奪取了他人田產。官吏不敢處理,中書省傳召卜天璋前去斷決。劉帥終於被卜天璋折服,將所奪田地,歸還了百姓。卜天璋不畏強暴,又一次打擊了惡勢力,為百姓伸張了正義。

武宗時,卜天樟遷升為宗正府郎中。尚書省設立後,又遷升為刑部郎中。當時盜賊很多,有人建議,讓罪犯及家屬,都穿戴青色的衣帽,以區別於良民百姓。卜天璋說:「穿著褐衣的犯人,多得堵塞了道路,這是秦代的弊政,還值得今天我們來效法嗎?」丞相醒悟,制止了這種作法。

三、為政以德,感動神靈

皇慶初年,卜天璋任歸德府知府,鼓勵農耕,勸導學業。修復河流渠道,河水泛濫之患得以免除。當時盜賊聚集,占據要道,商旅不通。卜天璋捉住盜賊數百人,對盜首處以極刑示眾,從此根除了盜賊之患,升任浙江廉訪副使。到任數月,因為更改田制,改任饒州路總管。

卜天璋到任後,任憑百姓自報田產,施政毫不擾民,百姓歡悅,境內清靜肅然。當時中書省大臣負責監督管理更改田制之事,作威作福,州縣官員爭著賄賂他們,企圖以此免受譴責。只有饒州路不送賄賂,中書省臣因此銜恨,要以嚴厲的法令中傷卜天璋,但所謂的罪狀卻毫無所得。

屬縣報告發生饑荒,卜天璋當即發放官糧賑濟,官吏們都認為不能這樣做。卜天璋說:「老百姓如此飢餓,如果等待向請求上面批准後再賑災,百姓定會餓死。如果上司追究責任,我獨自承擔,不會連累各位。」終於發放官府存糧賑濟,百姓因此得以免於餓死。他遇事就是這樣的一心為民,無所顧慮。

有一次,大火燒到饒州的東門,赤炎沖天。眾人驚恐,一時無計可施。卜天璋穿戴整齊,望火向天而拜,乞神滅火。大火真的因此而迅速熄滅。

他以政績和品行極嘉,為朝廷所知,升任廣東廉訪使。先前,豪強們瀕海築堰,壟斷商船以取利,前任的歷屆長官,都因收受了賄賂,而置之不問。卜天璋到任後,便調發兵卒將堤堰挖開,便利了百姓。

鳴山有虎,凶暴殘惡,為害甚烈。卜天璋便敬祭山神,發出滅虎的檄文,很快就將猛虎捕獲。為百姓除了一大害。

嶺南地區歷來無冰,卜天璋到任以後,開始有冰,人們都說:這是卜天璋施行教化的結果。

當時的丞相主持國政,擢升卜天璋為中書屬員。丞相府中政事有偏差時,卜天璋都竭力爭辨,其他的官員很生氣,對卜天璋的話置之不理,但丞相本人卻喜歡聽取卜天璋的意見,並且說:「屬員們如都能像卜天璋這樣建言,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

卜天璋行為端正,不受賄賂。他與那些貪官污吏相比,他是泰山,那些人是一壞黃土糞壤。正因為這樣,他的事也漸漸被老百姓傳神了。饒州東們失火,他拜火而火滅;鳴山中虎為患,他移文山神,居然「立捕獲之」;乃至於嶺南結了冰,人們也說是他施行教化,感動了神靈所致。史官們還將這些事,津津樂道地寫入史書,使之千百年來,傳為美談了。

四、政聲顯赫,青史留芳

天曆二年,蜀地發生兵變,荊楚地區受到很大震動,朝廷又拜卜天璋為山南廉訪使。人們都認為他已經年老,一定不會赴任(此時,他已退休,在家養老)。卜天璋說:「國家遇到了危難,我雖年已八十,常常害怕不能死得其所,豈敢逃避困難!」於是挺身赴任。

到任後,他整頓風化,嚴肅吏治。州郡之中,很快便肅然安定。當時谷價飛漲,卜天璋下令不要壓低價格,聽任民眾自由買賣。這樣便吸引來眾多商人,用車船運糧食來這裡,爭著上市,米價很快就跌了下去。

他又扣留下前御史貪污的贓錢,用來賑助饑民。百姓都聚集在道路上,稱讚頌揚他不止。正值朝廷下詔給三品官,令他們議論當時政策的得失,卜天璋因此列舉二十件事上奏,共一萬餘言,列出條目,總名之為《中興濟治策》,一一切中時弊。

此後,他便辭官歸家了。回到汴粱後,他把自己餘下的俸祿,都施濟給當地貧民,家中毫無儲蓄。卜天璋卻安然自得。

岳飛有一句名言:「文官不貪財,武官不惜死,則天下太平矣!」這段話是「互文」(古文中的一種修辭手法),意思是:文官不貪財,也不惜死;武官不惜死,也不貪財,則天下太平矣!為了精煉其詞,所以採用了互文的表達方式。

卜天璋是個文官,他既不貪財,又不惜死。是真正無私無畏的好官!真正的好官,都是無私無畏的,他們無論是做文官或是做武官,都是既不貪財,又不怕死的。

中共邪黨的官員,因為極端自私,故而又極端有畏;因此,個個都是既貪財,又怕死,臭不可聞,致使天下最不太平。原因就在這裡!

(事據《元史•卜天璋傳》)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