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11月25日】
《晉書・忠義傳・嵇紹》:紹以天子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值王師敗績於盪陰,百官及侍衛莫不散潰,唯紹儼然端冕,以身捍衛,兵交御輦,飛箭雨集。紹遂被害於帝側,血濺御服,天子深哀嘆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紹為嵇康之子,官至侍中。(原文)
嵇康是晉朝的名士、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他所寫的《養生篇》等佳作,流傳於後世,十分受推崇。他才華橫溢,以絲竹音樂聞名於世,像著名的《廣陵散》,就是他的代表作。當時他和六位都是四方賢達的友人,經常聚集在竹林底下,悠閒的吟詩唱和、喝酒清談,對時局有不凡的體認,對人生有著不同流俗的志節與追求,被後人尊稱為“竹林七賢”。
嵇康在很年輕的時候,由於遭受誣陷而被司馬昭所殺害。他在就義前,十分從容,並將年幼的兒子嵇紹,託付給了好友山濤,希望他能夠用心栽培這個孩子。“有山濤在,你就不會孤苦無依,就好像父親還在你的身邊一樣。”這是嵇康臨別前留給兒子的話,當時的嵇紹才十歲。嵇康臨刑的時候,撫著手中的琴,沉痛而又感慨地說:“《廣陵散》在世間就要成為絕響了。”在場的人都感到萬分地悲慟。
“竹林七賢”中的山濤和王戎,在嵇康被殺害之後,對嵇紹一直都有著特別的照顧。他們盡到了朋友應盡的道義與責任,使得這個孤弱的孩子,即使失去了父親,卻還擁有他倆慈父般的關懷與教導,不再那麼無依無靠,這是成語“嵇紹不孤”的由來。朋友之間感人至深的信義與友情,也成為了千古傳揚的佳話。
嵇紹字延祖,死後諡號忠穆。非常孝順,他在父親過世之後,小小的年紀,就擔負起持家的重責,他細緻體貼地關懷照顧自己的母親,用倍於常人的孝思與孝行,撫平母親內心至深的悲傷和痛苦。嵇紹自幼飽讀詩書,而且跟他的父親一樣富有音樂家的稟賦。父親嵇康通曉五經,擅長書畫,深具非凡的藝術氣質,這些特質也都能夠在嵇紹的身上見到。嵇康的從容就義,在他幼小的心靈當中,留下了永生難忘的記憶。稟承著父親的風範,嵇紹最後也是為了保衛國家,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當時,河間王與成都王起兵叛變,京城告急,晉惠帝與成都王交戰於盪陰一帶。不料晉兵打了敗仗,眼見兵敗如山倒,惠帝隨駕的官員們倉皇逃遁,各自保命,衛兵們跑的跑逃的逃,連個影子都找不到。兵荒馬亂之際,舉目蒼茫之時,就在這緊急的關頭,只有侍中嵇紹一人,朝服冠冕、儼然不動,獨自緊隨在皇上的身邊,護衛著他的安全。這時,無數森冷的飛箭,從四面八方對準皇上的御輦射了過來,嵇紹護在惠帝的身上,用全身心擋住了雨點一般的流矢,一時間,鮮血不斷噴洒在惠帝的御衣上,留下了一簇簇殷紅的血跡,嵇紹倒在了血泊中。他用最為慘烈的犧牲,延續著對父親精神的詮解,如此地從容而又忠烈。
動亂平定之後,左右侍從看到皇上的衣服,濺滿了無數的血跡,就準備拿去洗,但是被惠帝拒絕了。他無限感傷地說:“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掉。……”語不成聲,至為悲切。戰場上的那一幕還恍若昨日,而忠誠的節臣,卻永遠不會再回來了。惠帝要永遠保存這件血衣,這是國家的柱石與忠臣,用生命的代價所詮釋的,對“忠”至誠的理解與實踐,這銘記著皇上對他永誌不忘的追思。
自古,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嵇紹不惜生命,坦然就義,獨自護衛保駕,如此壯舉,其深厚的根源,正是源於內心至誠的孝順之心,所謂“移孝作忠”,這正是最為真實的寫照。後世即因此以“嵇侍中血”指忠臣之志。
這也是“虎父無犬子”的最佳證明!古人有正確的生命觀:輪迴往復、行善積德、善惡有報;“頭掉了,只不過碗口大的一個疤”、“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神傳文化裡的精髓,在奠定生命返本歸真的“修煉”理念,並演繹人類該具有的道德操守: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等等。因此並不覺得為國犧牲是傻;護衛皇帝最笨!他感到一切就是該如此做,很自然的,是孝子就該是忠臣,在朝為官就得盡忠職守。“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對誰無愧?對“自己”無愧!也就是“對自己負責任”──文天祥的絕命詩,最具代表意義!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Target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