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0年02月19日】
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人日」 「人口日」 「人七日」「人勝節」 「人慶節」 「人生節」 「人氣」 「七元」或「七元日」 「七元節」。此節是中國古代比較重大的節日,但是今天在中國已經消亡,在日本還在流行。
在神話傳說中,女媧被看成是創世神和始祖神,是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能化生萬物,搏土造人和鍊石補天。女媧在造人之前,於正月初一造出雞,初二造出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五造牛,初六又造出馬,到了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模樣,造出了一個個小人來。她造了一批又一批,感到速度太慢,於是扯下一根藤條,蘸滿泥漿,揮舞起來,星星點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那麼富貴的人是女媧親手摶黃土造的,而貧賤的人是泥漿灑落在地上變成的。就這樣,大地上很快布滿了人類的蹤跡。為了人類的繁衍不息,女媧創建了婚姻制度,使人類依靠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繁衍下去。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媒人,被後世遵奉為媒神之祖,也就是婚姻之神。那些結了婚而沒有兒女的,也紛紛向女媧求子,於是這位媒神又兼作了送子娘娘。後來女媧補天,拯救人類免於滅頂之災,成為人類的保護神。所以女媧娘娘亦被奉為地母,又稱無上虛空地母、大道玄玄虛空地母、無上虛空地母無量慈尊。
女媧娘娘為人類的始祖,於第七天造出人來,因此,漢民族把正月初七這一天看作是「人類的生日」。
漢代東方朔《占書》記載,農曆新年的首八天為人和不同畜牧作物的生日,依次序為「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晉朝董勛《答問禮俗說》記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故此,每年正月初一為雞的生日,初二為狗的生日,依次,初七為人的生日,初八為谷的生日,接著,初九為天的生日,初十為地的生日。
古人認為正月初七以晴為好,寓意人壽年豐,天下大同。漢時東方朔的《占書》中就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 「其日晴明溫和,為蕃息安泰之候;陰寒慘烈,為疾病衰耗之徵」的說法。而且《占書》還說:正月初一晴,雞則繁育,陰雨則雞不繁。二日的天氣好壞兆狗,三日兆豬……以此類推,至正月初七,如果天晴,則表示人丁興旺。若恰巧在這一天有孕婦分娩則更為喜慶。清代乾隆皇帝認為自己於雍和宮出生,故每年人日都會到雍和宮瞻禮,據《清高宗御製詩集》記載:「來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
在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傳說西王母曾戴過這種頭飾,《山海經•西山經》云:西王母「蓬髮戴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貼於屏風或窗戶,也有戴在頭髮上,不僅以此紀念人的誕生,還有「欲為人上之人」的寓意。在這一天,詩人們則要登高踏青,吟詩作對。隋代盧思道詩《人日思歸》寫道:「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唐代後,皇帝會賜彩縷、人勝及登高大宴群臣。
民間當天會吃七菜羹或七菜粥、及第粥、面線、盒子菜等,並會於庭院攤煎餅「熏天」也以此來祈福,盼望一年的好兆頭。而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有「撈魚生」(類似吃生魚片)的習俗,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升。此外,一些地方在這天吃麵條,意在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也有吃「拉魂面」的,意思是過年時走東串西,心都野了,吃了面把心收回來,人日一過準備勞作了。
七寶羹是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並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台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如此種種。
人日當天亦有放花炮、煙花等習俗,故人日亦是火的生日。由於新春不同的日子為不同動物的生日,故亦有習俗,禁止宰殺當天生日的動物;也有好多地區人們在這一天通過不同的形式放生。人日當天亦不對囚犯用刑,官府不斬刑犯。
「人日」――人類的生日,感念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創造了人類,保護了人類,使得人類生生不息;這一天也在提醒人們好好做人,度過了歲末年初,新一年的勞動生活開始了。
下載方法:按滑鼠器右鍵,在彈出菜單中選擇「目標文件保存為…」(Save Target 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