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為官一世 兩袖清風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0年03月20日】

【原文】

時宋故官禮謁大府,必廣致珍玩,希憲(1)拒之,且語之曰:“汝等身仍故官,或不次遷擢(2),當念聖恩,盡力報效。今所饋(3)者,若皆己物,我取之為非義;一或系官,事同盜竊;若斂於民,不為無罪。宜戒慎之。”皆感激謝去。
希憲疾久不愈,十四年春,近臣董文忠言:“江陵濕熱,如希憲病何?”即召希憲還,江陵民號泣遮道留之不得,相與畫像建祠。希憲還,囊橐(4)蕭然(5),琴書自隨而已。

(出自《元史.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十三》)

【注釋】

(1)希憲:廉希憲,字善甫,布魯海牙子也。幼魁偉,舉止異凡兒。十九歲入侍忽必烈王府。至元十七年(1280年)十一月十九夜病逝,享年五十。追封為魏國公,諡號文正,又追封為衡陽王。
(2)遷擢:提拔,提升。
(3)饋(音愧):贈送。
(4)囊橐(音駝):包裹東西的器具。
(5)蕭然:冷清寂靜的樣子。

【語譯參考】

當時宋朝舊官吏到江陵府拜見廉希憲,一定帶去很多珍寶奇玩,但希憲一概拒絕,並且告訴他們說:“你們仍是舊朝官吏,又沒按照尋常次序提升,應當記住皇帝的恩惠,盡力報效。現在所贈送的東西,如果都是你們自己的,我拿了就是不義;如果關聯到官家,這就如同盜竊一般;如果是從百姓掠奪而來,不能說不是犯罪。應當警戒謹慎呀!”這些人都十分感激,謝罪而去。

希憲病了很久沒痊癒,至元十四年(1277年)春天,近臣董文忠說:“江陵潮濕天氣又熱,希憲的病要怎麼辦?”皇帝聽了,馬上召希憲回京師,江陵百姓擋住道路號哭,也沒能留住他,於是共同給他畫像,建了生祠。希憲回京師,行裝很少,只有隨身攜帶的琴書而已。

【研析】

廉希憲是漢化的維吾爾人,篤好經史,常手不釋卷。其中心思想深深受到漢文化的薰陶,行之於外當然是傳統的道德觀。元世祖忽必烈施政注重漢化,所以他對廉希憲十分倚重,聽到他生病,江陵氣候不利其病情,馬上召回京師,下詔名醫給他看病,他也不忘以醫進行諷諫。因為忽必烈接受他的建議,在關中的一些措施,博得了漢人地主儒生的廣泛支援。而他為官頗能注意民間疾苦,是個清廉能替百姓著想的人,所以江陵百姓捨不得他離開。異於其他官員,他不貪、無私,能拒絕宋朝舊官吏的賄賂,並曉以大義,令他們心蒙感激。他的大節,如同他告誡兒子的:“大丈夫見義勇為,禍福於己在所不計。”充分展現讀書人,有所為有所不為,兩袖清風的書生本色。

【延伸思考】

1.要拒絕別人的贈禮,需要智慧及不貪心,如你面對此問題,會如何處理?
2.面對同樣問題,不同人因應之道,有時卻出現兩級反應,你認為其原因為何?請說明之。
3.廉希憲是少數民族,接受漢化後,如同漢人一般,請你就此論教育的功能。

【參考資料】

1.《二十六史精粹金譯下》門歸  主編  建宏出版社  1994年8月出版
2.《白話續資治通鑑》(第十一冊)沈志華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