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詩人孟郊

華詩


【正見網2010年07月05日】

中唐社會風氣逐漸衰頹。經過安史之亂物質和精神上的巨大破壞,人們不但沒有吸取教訓,反而精神空虛。追逐物質名利成了社會風尚,似乎“中興”的享樂就可以彌補回戰亂的苦難。這時詩壇上出現了一位矯激世俗的詩人――孟郊。

孟郊,字東野,讀書數十年卻不善鑽營,饑寒交迫卻詩癖不改。別人談論的是經濟,他談論的是詩歌;別人喜好的是流行歌樂,他喜好的是文學書籍;別人當官後把敲門磚拋到腦後,他當官後依舊不懂做官只懂做詩……用當今人觀點來看,十足一個詩呆子。

孟郊早年貧苦不堪,只有一邊種田餬口,一邊發奮讀書,母親在背後一直默默支持他。無奈孟郊科舉屢屢失利,長期備考使得家境更為窘迫。孟郊三十歲自嘆:“三十年來命,唯藏一卦中。題詩還問易,問易蒙復蒙。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影孤別離月,衣破道路風。歸去不自息,耕耘成楚農。”(《嘆命》)孟郊一直蹉跎到四十一歲才取得考進士資格,幾次到長安考進士,前兩次卻名落孫山,令孟郊痛苦不已:“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再下第》)孟郊本無心再考,然而為了報答母親之恩,三年後再次應試,四十六歲時終於登上進士第,孟郊的心情極為激動:“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登科後》),給後人留下了“春風得意”、“走馬看花”兩個成語。

然而孟郊科考只是為了母親,本身與世俗時務格格不入,到五十歲才補上溧陽縣尉之缺。多年飄泊的孟郊總算經濟上得以改觀,可以報答母親的操勞了。在他接母親來溧陽的時候,激動的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遊子吟(迎母溧上作)》:“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哪裡會做官,上任後不知是詩人被暗中排擠還是詩人只會作詩,天天不坐在衙門辦公,反而獨自坐在風景優美的林間水邊賦詩消遣。一年後孟郊的職務以“不治職事”的理由被“假尉”代理,一半俸祿被分走。孟郊可能感到自己因不善逢迎被人尋隙排擠,對戰戰兢兢的官場生活頗為苦悶:“晚雨曉猶在,蕭寥激前階。星星滿衰鬢,耿耿入秋懷。舊識半零落,前心驟相乖。飽泉亦恐醉,惕宦肅如齋。上客處華池,下僚宅枯崖。叩高占生物,齟齬回難諧。”(《溧陽秋霽》)

孟郊與韓愈是忘形知交,韓愈被貶後,孟郊五十四歲也掛冠而去,將母親接回老家奉養。五十六歲韓愈還朝,孟郊被河南尹鄭餘慶請到洛陽做官,定居洛陽,幾年間與韓愈、張籍等飲酒聯句,生活寬裕,然而幼子不幸早夭,倍感老松臨死不生枝之痛。五十九歲時遭逢母親喪事辭官,仍居洛陽,當時尚有積蓄。六十四歲鄭餘慶邀孟郊到興元做官,孟郊與妻子走到閿鄉時突然急病逝世。韓愈、張籍、鄭餘慶等為其操辦喪事,並資助孟郊遺孀。張籍私諡為“貞曜先生”。

孟郊生性介直,堅守節操,一貧如洗卻從不向權貴乞憐,全靠韓愈等有義氣的朋友屢伸援手才得以登第、選官。韓愈是公認的文壇領袖,卻極為推重孟郊。稱讚他說:“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東野動驚俗,天葩吐奇芬”。韓愈後來漸漸榮華富貴,沒有因貴生驕,而是慚愧的表示是因為“韓子稍奸黠”,甘願“低頭拜東野”,唯恐失去孟郊這位畏友,韓孟友誼被傳為歷史佳話。同時代詩人也對孟郊的詩品人品極為敬重,認為舉世競逐浮艷、追求享樂,即使韓愈這樣的大師也未能免俗,孟郊的清奇僻苦難能可貴,將其與韓愈並稱為“孟詩韓筆”。

孟郊的詩感情真摯,古意盎然,刻畫怵目驚心,慨嘆真實深刻,被譽為“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哀樂之真發乎情性”,“有古樂府氣象”。孟郊詩的文學性被人承認,然而孟郊詩的意義卻令後人爭論不休。韓愈賈島等人高度評價孟郊詩,認為:“舉世言多媚,無人師此師”,甚至“高處在古無上”。宋元諸多文豪恰恰相反,對孟郊的詩相當不屑,認為“氣度窘促”、“蟲吟草間”、“讀之使人不歡”。在許多宋人看來,孟郊應該安貧樂道,平淡閒雅,不應一受挫就哭窮令人不快,更不應一及第就狂喜令人反感。特別是孟郊口無遮擋:“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贈別崔純亮》)被人斥為“天地何嘗礙郊?孟郊自礙耳!”

孟郊詩品,為何後人評價差異如此之大,與儒家文化的影響有關。唐人性格外向,個人感情流露他人不以為非,詩人學魏晉包含學竹林七賢的放誕風度。宋人性格內向,講究涵養,詩人學魏晉主要學陶淵明的怡然忘機。孟郊真情流露,不加掩飾這方面頗有《詩經》、《楚辭》的古詩韻味,也暗合元曲精神,然而比起陶淵明的仙風靈氣就顯得是凡夫俗子,在後世儒家看來更是心胸偏狹了。

孟郊的身世及他人對孟郊的態度,令人思索。孟郊晚年“始驚儒教誤,漸與佛乘親。”(《自惜》)、“儒書難借索,僧簽饒芳馨。”(《讀經》)為甚麼有的人偏偏在世上受苦、受累,還被別人看不起?佛家認為這都是業力輪報,這輩子受苦受難可以消掉上輩子業力,為下輩子積德。在苦難中多愁善感未必就能得到別人的同情,反而可能招致別人的譏笑。這種譏笑比肉體上的痛苦更令人自覺不公從而難以忍受,然而這正是苦難的一部分。只有自己用苦難磨練自己,從苦難中走出來,才能永遠贏得別人的尊敬。

下面隨意挑選了一些孟郊的詩:

《列女操》歌頌烈女的堅貞: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貞女貴徇夫,捨生亦如此。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灞上輕薄行》感慨繁華都市人情的澆薄:
“長安無緩步,況值天景暮。相逢灞滻間,親戚不相顧。自嘆方拙身,忽隨輕薄倫。常恐失所避,化為車轍塵。此中生白髮,疾走亦未歇。

《靜女吟》歌頌靜女的志向:
“艷女皆妒色,靜女獨檢蹤。任禮恥任妝,嫁德不嫁容。君子易求聘,小人難自從。此志誰與諒,琴弦幽韻重。”

《歸信吟》表達思念家親的傷感:
“淚墨灑為書,將寄萬裡親。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求仙曲》認為修道在於修心鏟惑:
“仙教生為門,仙宗靜為根。持心若妄求,服食安足論。鏟惑有靈藥,餌真成本源。自當出塵網,馭鳳登崑崙。”

《衰松》表達懷才不遇的痛苦:
“近世交道衰,青松落顏色。人心忌孤直,木性隨改易。既摧棲日干,未展擎天力。終是君子材,還思君子識。”

《臥病》表達苦難中“有淚不敢流”的無奈:
“貧病誠可羞,故床無新裘。春色燒肌膚,時餐苦咽喉。倦寢意蒙昧,強言聲幽柔。承顏自俯仰,有淚不敢流。默默寸心中,朝愁續暮愁。”

《偶作》規勸人遠色:
“利劍不可近,美人不可親。利劍近傷手,美人近傷身。道險不在廣,十步能摧輪。情愛不在多,一夕能傷神。”

《勸學》規勸人好學:
“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

《達士》感慨人生無常,富貴身外:
“四時如逝水,百川皆東波。青春去不還,白髮鑷更多。達人識元化,變愁為高歌。傾產取一醉,富者奈貧何。君看土中宅,富貴無偏頗。”

《游終南山》表達對功名的懊悔: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長風驅松柏,聲拂萬壑清。到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聽藍溪僧為元居士說維摩經》感慨受益佛法後心無是非,自感“寒物生光輝”:
“古樹少枝葉,真僧亦相依。山木自曲直,道人無是非。手持維摩偈,心向居士歸。空景忽開霽,雪花猶在衣。洗然水溪晝,寒物生光輝。”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