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陽子冷謙的神跡

沉思


【正見網2011年08月19日】

善畫 著稱於元、明時期

明末清初時,有個叫姜紹書的人,他撰寫了一部《無聲詩史》,其卷一有這樣的記載:“仙人冷謙,字起敬,武陵人,道號龍陽子。明洪武初,以善長音律,出仕為太常協律郎,其實他已經百餘歲的高齡了,……元朝中統(西元1260~1263,元世祖最初的年號)年初,與邢台地區的劉秉忠,跟從一個叫海雲的沙門(佛教徒叫“沙門”)四處遊歷,書沒有不讀的,尤其精研於《易》及邵氏《(皇極)經世》,天文、地理、律歷、眾多技藝等,都能通曉。

至元(繼中統之後,元世祖所改的年號)年間,秉忠入元朝官拜太保,參中書事,於是冷謙就放棄修佛,還俗成為儒生,宦遊(外出求官叫“宦遊”)於霅川(今浙江吳興縣南),與趙子昂(即趙孟頫)遊歷四明衛王府,親眼目睹唐代大小李將軍(指李思訓──大李將軍及李昭道──小李將軍父子倆)的畫,忽然發自於胸臆間想仿效之,不出月余,山水、人物,悉數臨摹得臻於化境、得其神妙,……從此,以丹青聞名於當時。

當他到了淮陽,遇上一異人,傳授他中黃大丹,並展示平叔(指張伯端)著作的《悟真》之要旨,參透並了悟得一如自己所作似的。到明朝時已經一百數十歲了,依然是綠鬢童顏,就像人剛面臨壯年時一樣。所畫的《蓬萊仙弈圖》,尤其被識貨的人視為神物,圖後有張三丰的親筆題識,二位仙人的筆跡,可稱為是罕見的“聯璧”之作。冷先生於明永樂年中,遭遇了“畫鶴”事件的誣陷,於是隱入壁中仙去。”因為這段紀錄,許多中國繪畫史籍又記其為元、明大畫家。

清人徐沁《明畫錄》卷二《冷謙傳》說:“世傳其畫鶴入瓶,其事甚異。”可見在明清時,人們對冷謙之繪事已有許多神奇傳說。所傳張三丰對冷謙《蓬萊仙弈圖》之題識,收入《道藏輯要》,那是清朝道士李西月重編的《張三丰真人全集》中的抄錄。

曉音律 明初任職太常協律郎

《明史・樂志》記載,吳(江浙一帶,古稱“吳地”)元年(西元1364),明太祖置“太常司”,其屬下有協律郎等官。聽說元朝末年,有個名叫冷謙的人,知曉音律,善長鼓瑟,以黃冠(道士叫“黃冠”)身分隱居於吳山(在今浙江杭州市)。於是召他出任協律郎,令他協助整理樂章、聲譜,以備太學的樂生學習之。……於是朝廷就考正四廟的現存雅樂,命冷謙校定音律及編鐘、編罄等樂器,如此就定下了“樂舞之制”。他是明代郊廟樂章的奠基者。曾著《太古遺音》琴譜一卷,大文豪宋濂為之作序,可惜現今此書已佚。如此看來,他對明初的音樂影響不小。相傳元末已滿百歲,卒於明永樂年間。又著有《琴聲十六法》,如今尚存。其法濃縮簡介如下:

一曰輕 :不輕不重者,中和之音也;二曰松:松者吟猱妙處;三曰脆:脆者健也,於沖和大雅中; 四曰滑 :滑者溜也,又澀之反也; 五曰高 :高與古似,而實與高異; 六曰潔 :欲修妙音者,必先修妙指;欲修妙指者,又必先自修潔始; 七曰清 :清者,音之主宰,必使群清咸集; 八曰虛 :撫琴著實處,亦有何難,獨難於得虛; 九曰幽:音有幽度,始稱琴品,品系乎人,幽繇於內; 十曰奇:音有奇特處,乃在呤逗間; 十一曰古:琴學只有二途──非從古,則從時;十二曰澹 :琴音本澹,而吾復調之以澹;十三曰中:樂有中聲,惟琴固然;十四曰和:和為五音之本,無過不及之謂也;十五曰疾:指法有徐則有疾,然徐為疾之綱,疾為徐之應,嘗相錯間;十六曰徐:古人以琴涵養性情,故名其聲曰希,嘗於徐徐得之。

賣藥行醫兼養生

他多才多藝,除了善畫及妙通音律之外,又是個儒生兼賣藥行醫者。於養生術頗有研究,提出六字延年訣,即“噓、泗、呵、吹、呼、嘻”,於調攝、養生、四季起居、自我按摩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所著《修齡要旨》,後輯入《頤身集》。

而《修齡要旨》,是明代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利用氣功導引,所以他年逾百歲,身心尤其強健,顏面如童孩般,高壽一百五十多多呢。他倡導的養生健身法簡單而實用,易學簡明,後入學者多受益,至今被養生家所重視。

其實《修齡要旨》內容並不艱澀,很平正通達,為大眾化的醫療養生書籍,流傳很廣。正如《道藏精華錄提要》所說:“凡言吐納、導引諸法,皆至簡至易,又至顯明。且無分在官、在俗、在士商,均可不妨礙其業務,但於二六時(意即俗話的三不五時)中,略得空閒,行、住、坐、臥,意一到處,便可行之。直是修養之捷訣,延齡之要旨也。”

所載四時調攝、起居調攝、長生十六字訣、十六段錦、八段錦等,大多為一般的肢體活動,簡單易學,數百年來,廣泛的在民間流傳,為老百姓的身心保健,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中的“長生十六字訣”,即“一吸便提,氣氣歸臍,一提便咽,水火相見”。作者稱其為“至簡至易之妙訣也”。此十六字訣是水火相濟養生法。其養生理論是中醫學上的腎命水火說。

又有運動健身法,屬坐功類,共八段:一閉目冥心坐;二鳴天鼓;三撼天柱;四赤龍攪水津;五搓手熱;六背摩後精門;七左右萃轆轉;八攀足頻。

明朝祝允明所著《野記》中的冷謙軼聞

……,容顏如童孩般。恰巧當時正好遇上朱姓惡徒叛亂,於是冷謙避居於金陵一帶,每日在市場賣藥,那藥的神效驚人。賣藥時,凡遇到貧困的外地旅客,冷謙都全數免費贈送。洪武初年,出仕於朝廷,任職太常博士。

他有個當看門的朋友,因為家中食指浩繁(意即人口眾多),所以甚是貧困,連個積蓄也無,於是向謙祈求救助。謙說:“我指引你到一處去,但是千萬別貪心多取、千萬別遺落片紙隻字。”朋友點頭答應。於是冷謙隨意在牆壁間畫了個門,門旁有一隻鶴守著。令友人敲門,門忽然就自動開了,入室之後,發現滿屋子金銀珠寶、百貨奇珍充斥,正是自己看守的朝廷大內存放公帑的金庫──大帑屋。那友人心喜欲狂,盡情搬取而出。

如此這般進出了數次,後來有一回,這友人把放在身上的一紙公文“路引”,掉落在當場而不知,等回去之後一找,不見了,嚇得魂飛魄散,可謙卻早已知曉,說:“你不聽告誡貪心大熾,所以會遺失物件,你既不得善終,而我也得從此在人間消逝啦。”接著,進入壁上所畫之門,與那隻鶴同時不見。

剛開始,大內帑庫屢屢丟失物品,守護帑藏的官吏好幾個因此被誅殺。此次得了這張遺失的“路引”逮捕了看門的館人,至此他方才吐露實情,證明那些遭枉殺的人是無辜的,而只有謙至今依然是漏網之魚。

後來人們又在四川看到他,這事兒被查出來,官差立即逮捕了冷謙,可他卻立刻隱身進入瓶中。捕快無法交差,只好把個瓶子送至皇帝御前,皇上對他詰問,謙就在瓶中應答,聲音響亮清晰。皇上說:“你出來,朕不會殺你的。”謙對曰:“臣有罪,不敢出來。”皇上怒極了,把那瓶子擊碎了,可片片碎片都能發聲應答,最終仍是不知冷謙所在哪。

謙曾於至元六年五月五日,作仙奕圖,贈送三豐遁老。“三豐遁老”這人,即是所謂“張剌闥”是也。等到永樂二年四月,三豐親手題識此圖,並送給太師淇國丘公。

近幾年來此圖流落於我(即作者,祝允明)的一個朋友家,請我題敘吟詠,這圖中,畫出神奇的峰巒、迥異的沼澤、蔥籠的林木、宮室瓊宇,種種特殊的敞軒等,屋內為仙人對奕,池沼中荷花正艷麗開放,一群神女仙姝,在池旁嬉遊採花。

張三丰的題識涉及冷謙最終之事,依序述說:“雖然天朝(指明代)如今已經戮力維新了,可君卻有“畫鶴”事件的誣陷,因而隱入壁中仙逝。我打算到十洲三島去拜訪你,但惟恐後人不認識你這幅奇仙異筆所繪的畫作,因而混入凡夫俗子之流的作品而遭埋沒,所以特加題識好辨別。”這其實是極機密而且極隱諱之事哪。本朝(亦即明代)以仙跡著稱的,為周顛及張為最有名,而神奇脫遁之術,則人人都稱道冷謙及山西的金箔張二人。

結語

張三丰又稱張刺闥的由來,是這樣的:南郡楊溥(西元1372――1446)撰《禪玄顯教編》,記有張三丰事數則,其中之一:“三豐居住於寶雞縣東三裡外的金台觀,曾於人家的門戶上,雖然以鎖鎖上,牢靠而封固,但他以細針一剌,那鎖立即開了,所以人們又號稱他為張剌闥(闥就是“門”)。”

這冷謙的種種異事與神跡,所展現的多才與多藝,在朝廷和民間的各種表現,都是他漫長修煉過程中,在人世裡的幾個特殊環節。他早就看出那個看門的館人朋友,會因貪念不去沒好報,於是採取先告誡他、讓他嘗點甜頭,看看是否有悟性;幾次三番之後,知道不行了,再利用他貪念高漲的機會,遺留下把柄而結束此一遊戲人間的方式,藉此事以勸化庶民,這與濟公的行事作風一樣,不分軒輊。

隨著法輪大法洪傳世界所揭示的宇宙真相,也開始相應的漫布人間;這小小的紅塵大千,並非這雙凡胎肉眼所見到的那麼簡單與膚淺:萬物皆有靈、生命多樣貌、元神不滅而“德”“業”相隨、而輪迴六道相互轉生、生命的記憶能儲存亦能打開……等等天機,逐漸的被修煉者體悟和認識,於是隨著心性、層次的提高,也邁開了返本歸真的步伐!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