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1年07月30日】
會稽的周夢荃,他還在襁褓中時,父親就出外經商於粵(廣東)、閩(福建)兩地,二十年間音訊斷絕。這會兒,周長大成人,於是奉了母命,前往探視父親的消息,一路上,露宿餐風,備極辛勞,走了兩個多月,可離粵界還是很遠。
忽然走到一個地方,有許多岔道奔竄於豁谷之間,分布極廣,而且四處遍布萬叢荊棘,那景況,迷天塞地的,讓人無法辨別方向。有幾伙衣冠楚楚的貴客,緩步徘徊、踟躕迷戀其中,對於荊棘的刺破足趾、鉤裂衣袖,好像不以為苦。周把衣服塞緊、整頓好長度,正打算進入,卻突然看見一位老人拄著拐杖走來,開口詢問他:“這位客官想到哪?”周以急著尋找父親的緣由回答。
老人說:“你是孝子呢。適宜走康莊,不該進入‘荊棘裡’。”周問:“那麼那群人為了啥呢?”老人說:“這些人,平日裡名利薰心,熱心此道,專走捷徑鑽營,自己以為在名利場中,健步如飛,所以不知不覺的竄入荊棘叢中,把他們弄得頭破血流、趾裂手傷啊。”問:“何以他們不覺其苦呢?”答:“人世間的旅途上,都布滿了無形的荊棘,惟有旁觀者能清醒看見,而深陷其中者,就渾然不知哪。”
周說:“這位老人家,您何不大發慈悲心願,為這種人剪除此種無形災害。”老人笑說:“‘荊棘裡’,原本有兩條小徑通達;我早已剪除了其中一徑,只剩下了這一條,作為“忠臣孝子”往來之通道。可是那些人卻捨棄正路不走,所以也就身不由己的步入荊棘叢中哪。”周詢問那“忠臣孝子”往來的通道在何處,老人說:“荊棘當前,回頭是路。”周趕緊一回頭反顧,果然見到一條康莊大道,平坦如夷,展現眼前,於是高興的循著大道前行。
兩旁的竹林樹木,秀野可愛。老人說:“這是王子罕的‘孝順竹’,張茂先的‘交讓樹’呢。”到了一個渡口,名曰“義渡”,河中泊著一舟,名“慈航”,渡口四周匯集、縈繞的都是源頭活水,可卻波瀾不起。老人帶著周登上慈航舟,抵達彼岸。
岸上樹立著查核操守的“廉石”,那上面鐫鏤著金碧輝煌的大字,類似蝌蚪字體,周無法辨識。老人說:“這是世俗中傳說的‘菩提善岸’,也即是儒家所謂的‘道岸’哪。”
又走了數裡多路,至一門,門上寫著“不二門”。從門口遠望,平坦如砥石(細的磨刀石,叫“砥石”),直徑像箭矢,左右絕無岔路旁徑。老人說:“你由此而去,不要停步,更無歧路與岔道,再苦再累也要勉強而行,如此一來,你終生再也不會置身於荊棘裡啦!”說完就離周而去。
周由門進入,所踏之地都是石徑,光亮得可以鑑別自己的身影,可走起來,毫無一絲滑溜摔跤的感覺。於是周態度從容、祥步而行,起初不覺得有啥勞累。
忽然景色一變,峭壁當前矗立,老樹纏著藤蔓,直達霄漢。周奮力攀援登上,結果一失手,如落雁般往谷底直墜。等緩過氣來起身一瞧,滿地細緻的草皮、平坦的土坡,野花路邊盛開,又似別有一番境界。
此時,有個背負薪柴的樵夫,口中吟詠著,樂呵呵的經過。周向他詢問之下,才得知,這兒是粵西的山後呢。於是周急忙循路入城,打探父親蹤跡,得到消息,趕赴毗盧東院。
其實,周父因經商失敗而四處飄泊,居無定所,又感到無顏回歸故裡而內疚至今。父子倆相見,各自詳述二十年來的往事,彼此相互抱持、痛哭一場。粵人感受到周的一番孝心,將此事播傳於鄉裡鄰居,並且大家樂捐些資斧、盤纏,讓父子二人順利歸家。
看來,中土神傳文化裡,所謂的人間“康莊大道”,就是從荊棘叢中特意開闢出來的。就看你是不是“忠臣孝子”、就看你能不能在迷樣的世局裡,做個旁觀者,清心寡欲、提升道德、隨其自然而找到“回歸”的路!由此文中,更可知善惡兩途,其實相去不過咫尺而已。危險至極呀!
(事據清 沈起鳳《諧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