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1年09月06日】
傅昭,(西元454-528年)字茂遠,北地靈州人。生於南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卒於梁武帝大通二年,年七十五歲。六歲喪父,他哀毀之情一如成人。幼時,被袁顓所稱讚。丹陽尹袁粲,聘他為郡主簿。後來仕齊至尚書左丞。
改朝換代入梁後,累次遷升至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蒞官治理政事,以清靜為主,在朝中也無所謂請示謁見等繁文縟節。終日端坐居處,以讀書記述為樂事。博通古今,尤其是歷朝歷代有名人物的言談舉止,知之甚詳,因此世人稱他為“學府”。死後諡貞。他著有文集四卷《兩唐書志》以及短篇筆記《處世懸鏡》行於世。
齊永明年中,御史中丞劉休,推薦昭於齊武帝,以昭為南郡王侍讀。王后來繼嗣帝位,那些舊朝故臣,想方設法爭求權寵,唯有傅昭以及南陽宗夬倆,保住身家性命而已,因他們盡節、守正,無所參入,竟然因此不罹禍患。
明帝踐祚即位,任昭為中書通事舍人。當時居此職位者,都是權傾天下的人,只有昭獨自一人,清廉貞靜無所幹預,器度、服飾直率簡陋,一身安於粗茶淡飯。經常插燭在板床縫隙,明帝聽到了,賜給他漆合燭盤,並下敕說:“卿有古人之風,故賜卿古人之物。”後累升遷至尚書左丞。
梁武帝素來很看重昭,梁朝建立後,任他為給事黃門侍郎,領著作,兼御史中丞。天監三年,兼五兵尚書,參選事。
許多城郡,自宋建國以來,兵荒馬亂相接不已,無錢無暇整修,官府宿舍更是如此,因此稱為凶宅的不少。每天黃昏與清晨之間,人鬼經常相互接觸,在任的官員很少能以吉祥告終。
等到傅昭上任,有人夜裡看見金甲神兵出現,說:“傅公是善人,不可侵犯。”然後騰空而去。過會兒,狂風暴雨一起來,飄入城郡的衙門廳室,再掃入城隍廟中,從此城郡再無鬼禍妖患,大家都認為是昭的忠貞正氣所致。
郡裡溪中無魚,有個人大暑月份送昭一些魚,昭既不接納吃了,又不想拒人於千裡之外,於是只好養於衙門旁側。郡中山地多猛獸為害,常有人設檻阱捕捉,昭說:“人不害猛獸,猛獸亦不害人。”於是下命拆去檻阱,猛獸竟然不再為害人畜。
郡裡有個“蜜岩”,前後幾任太守都私自封閉、守牢,專收其利。而昭仿效周文王之園囿,與百姓共享,以大喻小,於是教他們別再封閉。縣令曾用絹布包裹著餉栗,放在衙內草叢中想送給他,昭一笑了之退還了。
昭歷任官職,常以清靜為施政方針,不尚嚴肅。在朝堂,無所請謁,不私自招收門生,不交私利。終日端居靜坐,以讀書記述為樂事,雖年老而此志仍是不衰。
他博古通今,尤善於記取往聖先賢這些人物的一舉一動。魏、晉以來,舉凡官宦、簿吏、門閥、豪富,姻親、通婚、內外交往,昭都能一一舉而論之,無所遺失,因此世稱“學府”。
昭個性尤其篤敬、謹慎,兒媳曾把娘家饋贈的牛肉拿來進獻給昭,昭召來他兒子說:“食之則犯法,告訴她實情則又不可。沒法子,只好收下不吃,然後埋起來。”他的居身處世、嚴以律己,不欺暗室等等,都是如此。那些末學後進,尊崇其學識,敬重其道德,人人自以為不及他多多。
傅昭《處世懸鏡》忍之卷五
和者無仇,恕者無怨,忍者無辱,仁者無敵。(心態祥和的,沒仇人;能寬恕原諒的,不會結怨;能寬容忍讓的,不會招致侮辱;仁和慈善待人的,沒有仇敵。)
忍一言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必須能忍,方能事事有成;胸襟寬廣能容,才能積大德。)
千尺之松,不蔽其根者,獨立無輔也;百裡之林,鳥獸群聚者,眾木威濟也。故,賢者聚眾而成事,恕眾而收心。(千尺高松,虬根糾結露出地表,因它基礎穩固,能獨立無須輔助;百裡樹林,鳥獸群聚其中的緣故,是因為眾木成林的威德凝聚而成;所以,有賢德的人,可以聚集眾志而成就功業,並且胸懷寬恕而能獲得人心。)
寧讓人,勿使人讓我;寧容人,勿使人容我;寧虧己,勿使我虧人。此君子之為也。
與人當寬,自處當嚴。
不制怒,無以納諫;不從善,無以改過。(不懂抑制怒氣,就無法接納諫言;不能從善如流,即無從改過遷善。)
不期而遇,時也(是時機造成);無利而助,誠也(是心誠意摯)。助而無怨,是為君子之德。
容人者容,治人者治。
狹路行人,讓一步為高;酒至酣處,留三分最妙。
結語
看了傅昭談了與“忍”有關的十則箴言,你會由衷佩服,明白古人立身處世的德行準則,就像每日裡洒掃應對進退一樣,稀鬆平常,無須特意提醒、不用有人監督,理所當然的形成自然,這就是心法約束的力量,這就是古代除了簡單的王法之外,維繫人類道德操守的一股自然流露的自我要求,不外求而自我檢點的神傳文化核心。再輔以世代相傳的“庭訓”、“門風”……等等的良行嘉言示範,於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大字不識一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母親,就這樣代代傳承了下來,依然能將子女教育得好好的。看看今日社會層出不窮的亂象,除了搖頭嘆息、兩手一攤無能為力之外,只能乞求人不治天治囉。
(《南史 卷六十 列傳第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