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11年11月25日】
上學的時候,讀書、寫作一直是業餘時間裡的一種嗜好。得法、修煉之後,才逐漸悟到原來自己對文字的敏感和駕馭能力,是為法而來的。於是開始拿起筆來,記錄修煉路上點點滴滴的心得、感悟。可寫的多了,看到已發表的某些文章被幾家海外網站相繼轉載,又萌生了一種想要顯示自己的才華,想被更多的人們認同、欣賞的心理。記得那時候我還曾帶著自己的「得意」之作,去找一位朋友指點。其實名義是請朋友指教,事實上卻存有刻意炫耀的心理。後來,一位好友告誡自己,寫作的基點要擺正,文章不能為了證實自己而寫。起初,對於這樣的勸告,我很不以為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卻發現自己求「名」的心理越來越嚴重了。我很在乎讀者或網友的種種評價,受到別人稱讚時,立刻就感到歡欣鼓舞,而不願聽到任何批評或逆耳之言。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我的創作思路也似乎越來越狹窄,寫來寫去都是些抒情的「小女人」格調。
讀了宋氏姊妹若昭、若華的《宋尚宮•女論語》,才曉得古人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原來「述而不作,」是古人的謙卑。《女論語》本是宋若昭、宋若華所作,「序傳」中卻寫道:「而雲大家者,猶《女孝經》出自唐鄭氏,不敢自居其名,而托雲曹大家也」。(「曹大家」指漢代女史學家班昭,她嫁給了曹世叔。)它的意思說,若昭、若華不敢自居其名,僅是轉述前人的觀點而已。
深入研習傳統文化中的「女德」,不難發現,女德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謙卑。班昭所著《女誡》講:「卑弱第一」, 「謙讓恭敬,先人後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含垢,常若畏懼。」
細細思量,較之古人的謙謙風度,「先人後己,有善莫名,」現代社會則崇尚自我表現與自我推銷、充分張揚自己的個性。今天的人們似乎已淡忘,我們自身的所謂「創造」實際都是來源於對前人智慧的繼承。尤其是大陸的女性,言談、舉止、行事風格趨於浮躁、高調,而且看似無所畏懼。其實,這裡面滲透的是黨文化灌輸的「假大空」思想和鬥爭觀念。凡事高調的女人,卻常常因為不懂含蓄、內斂,過分的把自己暴露在眾人面前,在顯示、爭鬥心理的帶動下,很容易引發自己或他人的妒嫉,從而招致別人的惡意誹謗和攻擊。
追逐著古代聖賢的足印,我不由得內心開始嚮往古時君子的謙德風範。謙卑,不是對自我能力或人格的否定,相反,它是建立在對宇宙和自身正確認識之上的一種自我省思與定位。「上善若水」,水處卑位。真正謙卑的女人,溫柔如水,善處卑位。如《道德經》雲:「為而不爭」,正因為她的「不爭」,不慕虛榮,才能贏得眾人的尊敬與欽佩。一位謙卑的女性,她的內心也一定會有敬畏。這敬畏來自於對宇宙真理的探索與追尋、對自身德行和心性的約束。它讓女性恪守中道,舉止、行事更加得體、穩重。正如《尚書》中講的:「滿招損,謙受益。」
「讓我去做一束謙遜的麥穗吧!」有個聲音在內心對自己說。做一個謙卑的女子,才會擁有嫻雅、寧靜的心靈空間,也會因此獲得人們的喜愛和尊重。謙卑之美,美在平和、溫柔、謙遜。成熟、富於智慧的女性,以謙和為人格的底蘊,展現給人們的是一種意蘊深沉的謙德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