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價值連城

正見神傳文化編輯小組


【正見網2012年05月05日】

【原文】

趙惠文王(1)時,得楚和氏璧(2)。秦昭王(3)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列傳》

【註解】

(1)趙惠文王:?~西元前266,戰國時趙國君,名何。任用廉頗、趙奢為將,藺相如為上卿,均有功績國賴以安。
(2)和氏璧:根據《韓非子.和氏》篇的記載,戰國時楚人卞和自楚國山中得一璞玉,曾獻於楚厲王和武王,皆因被鑑定為石頭,先後被砍去左、右足。至文王即位,得知卞和抱璞痛哭於荊山下,遂命玉工理其璞,製成寶璧,命名為“和氏璧”。
(3)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稷,戰國時秦國君,生卒年不詳。在位時用范雎采遠交近攻之策,向東擴展,國勢強盛。然於和氏璧事件與澠池之會,皆受挫於趙藺相如。

【故事闡述】

楚人卞和從楚國的山中得到一塊玉璞,把它獻給楚厲王,經玉工鑑定為普通的石頭,厲王以為卞和騙他,所以砍去卞和的左腳。

等到厲王死後,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獻上玉璞,玉璞還是被鑑定為石頭,卞和便被砍去右腳。

到了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在荊山下大哭三天三夜,哭得淚盡泣血,文王得知這件事情後,便命令玉工把玉璞剖開,得到一塊寶玉,將它琢磨成璧,命名為“和氏璧”。

後來這塊和氏璧被趙惠文王輾轉得到,秦昭襄王知道此事後,就派使者送信給趙惠文王,表示願意以十五座城池換他的和氏璧。因為這十五座城相連,所以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價值連城”,用來形容物品十分珍貴。

【討論】

(1)楚人卞和獻玉的過程為何?“和氏璧”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
(2)秦昭襄王也想要和氏璧,所以他開出什麼條件來換取呢?

【造句練習】

例:這幅畫作價值連城,據說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著名畫家所畫。

【課後時間】

成語接龍。

價值連城>()>()>()>()>()

參考答案:

價值連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市蜃樓)>(樓台近水)>(水落石出)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