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火連灣村:在天災下更為貧困

【正見新聞網2009年12月04日】

 

據國內媒體12月4日報導, 氣候變化究竟離我們有多遠?西北農村火連灣村過去數年日趨乾旱、糧食逐年減產,村民也日益貧困。
 
“十年十旱”
 
在火連灣村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已經當了整整19年村支書說,現在,他能做的只有默默祈禱:乾旱少一點,收成好一點。火連灣村地處甘肅平涼市崆峒區的西北邊,北鄰寧夏俗稱“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和西海固一樣,山這邊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
 
過去的日子裡,火連灣10戶人家,603口人守著3200多畝梯田。這些地不僅條件差,水土流失更為嚴重。裸露的黃土地、光禿禿的山樑訴說著這個常年缺水的村落的歷史:火連灣一帶常年的降雨量基本保持在355毫米,與此相對的是,由於近年來逐漸升高的溫度,蒸發量一年卻達到了1100毫米,幾乎是降雨量的三倍多。
 
“這就是我這三年打下的麥稈。”村支書指著院子中央的一堆麥稈說道。三年的勞作,留給他的除了僅夠全家5口人餬口的口糧,剩下的就是一人高的麥稈垛。
 
600多斤玉米、1000斤麥子、1000斤土豆,這是今年村支書全家的收成。要知道這些收成竟然來自一畝土豆、三畝玉米和5畝麥田。在這位村支書的記憶中,1996年前後,一畝玉米地的收成至少是2000多斤。
 
影響主要來自日益嚴峻的乾旱。火連灣村如今已經連續三年乾旱,尤其6至8月小麥生長的關鍵期,更是滴雨未下。“十年九旱”已經成為了歷史,村民們無奈地笑稱,如今是“十年十旱”。
 
“晚種了七八天”
 
那些掌握了種地訣竅的人顯然要受損少一些。村支書指著隔壁家的院子,說他家的收成今年要好很多。走進他家,滿地曬著黃燦燦、顆粒飽滿的玉米。他家6畝地共收了3000斤玉米,這與村支書的境況形成鮮明對比。
 
“靠天吃飯”的火連灣對於氣候變化的敏感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剛剛進入11月,這裡就下了一場大雪。村支書說,十幾年了,這個時候下雪還是頭一次見。天氣變得越來越捉摸不透,祖輩相傳的經驗已然失去了作用。在以冬小麥為主的火連灣村,通常在“白露”前播種,過去幾年裡,這一日期已經悄悄後移了一個星期。
 
“這幾年溫度高,種的太早,冬小麥生長過旺,恐怕就越不了冬了。”村支書說。
 
村民們有限的智慧未能挽救辛苦一年的收成。今年連續三個月乾旱之後,雨終於來了,但卻連降了一個月的雷陣雨,眼看著剛收好的麥子在倉裡發了霉。
 
更出乎意料的是,今年6月,包括火連灣村在內的西陽鄉、柳湖鄉均遭受冰雹和霜凍,沒來得及收割的麥子全被冰雹打爛在了地裡。僅西陽鄉一處,農作物的產量損失在40%左右。
 
“不下雨,鋪什麼膜都沒用”
 
二十多年前這裡的天氣像極了南方的梅雨時節,一年總有那麼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小雨絲絲不斷。“小麥在地裡就發了芽,那時候經常吃芽面饃饃,甜絲絲的味道。”
 
記憶中的梅雨已經很久不見了,如今,要麼不下雨,要麼就下雷陣雨。一個甘肅農業大學畢業的科研人員,努力想做點什麼。
 
塑料薄膜成為了他的選擇。一層層薄塑料膜被覆蓋在了火連灣的土地上。據說,這是為了最大限度阻止土地的水分蒸發,並提高地溫,有利於作物的生長。過去一年裡,他來到村裡挨家挨戶地進行宣傳。
 
對於村民來說,覆膜的作用顯然有限。“不下雨,鋪什麼膜都沒用。”村支書沮喪地說,今年他每畝地花了50元鋪膜,結果仍然欠收。
 
覆膜的作用在於將秋季降雨和冬季的降雪全部收集起來,然而不下雨,任何薄膜也滋潤不了乾涸的土地。
 

氣候變化正加劇貧困
 
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地表溫度將持續上升,與1961年—1991年相比,2020年中國年平均氣溫將增加1.1℃—2.1℃,降水增加2%—3%。降水時空頻率增大,極端氣候事件加劇。
 
這將會對農作物產量產生較大影響。若不採取任何適應措施,到2030年,我國種植業生產能力在總體上因氣候變暖下降5%—10%左右。同時,氣候變化不僅不會緩減西北地區水資源短缺的矛盾,相反還將進一步加劇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人均徑流量短缺,減少幅度可達20%—40%。氣候變化還將造成北方草地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
 
上述影響將加劇貧困人口分布較為集中的生態脆弱區的退化,給貧困地區人口帶來巨大損失。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