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蝕莫高窟 千年壁畫還有多少時日?

【正見新聞網2009年12月10日】

(維基百科)

時代周報12月10日報導 王道士打開藏經洞,敦煌名揚天下;100年後,同樣身為道士的於嗣庚和他的徒弟帶著時代周報記者冒雪徒步穿越三危山、戈壁,到達大泉河上游調查莫高窟水源……千年壁畫脆弱,生命之水大泉河主泉眼乾涸,泛水泉眼退縮約3公裡—莫高窟還有多少時日?

沙蝕莫高窟
 
2009年11月,敦煌莫高窟,絕大多數洞窟門緊鎖。千年的壁畫,甚至經受不起飄落的粉塵重量。
 
在打開的洞窟,翻飛的粉塵隨氣流湧入。如果用足夠專業的儀器觀察,會發現其中83%是一些0.05~0.005mm大小的稜角狀、次稜角狀的堅硬石英、長石。
 
這些微小顆粒既能對壁畫、塑像進行打磨,又能侵入壁畫和塑像顏料的空隙。敦煌研究院的保護人員說,這不僅嚴重影響了藝術效果,而且使壁畫產生龜裂。
 
莫高窟的年降塵量可達365.4t/Km²。不斷沉積的粉塵,會逐漸向外擠壓壁畫的顏料層或白粉層,使之脫落。這是莫高窟壁畫殘破不堪的自然原因之一。有大佛的顏料僅剩下鼻子下的一塊。
 
大多時候人們只有在高大的玻璃後面感受古人氣息。為讓更多的後來者有幸欣賞到絲綢之路藝術的輝煌,今人只有忍住指尖突生的衝動—觸摸壁畫是嚴格禁止的,還有煙火、光線等都會對壁畫造成破壞—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如同即將墜落的瓷器,脆弱異常。因此,儘管莫高窟擁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目前對遊人開放的僅有二三十個洞窟。
 
莫高窟東臨三危山,西接鳴沙山(屬庫姆塔格沙漠),周圍都在沙漠的懷抱中,屬於極端乾旱的內陸荒漠地帶。站在窟頂,從東往西走去,可以明顯看到布滿礫石的礫質戈壁帶,然後是沙子和礫石共存的沙礫質戈壁帶;再往西行,是平坦沙地,流沙侵襲、覆蓋在沙礫質戈壁。更西邊則是高達60—170米的茫茫沙山。
 
五代時期的清沙功德碑上,就有風沙已危及洞窟安全的記載。
 
100年前,王道士和他的徒弟在清除積沙過程中發現了藏經洞,隨後的浩劫使敦煌名揚世界。王道士將5萬件文物中的4萬件出售給外國人,被後人釘在了莫高窟對面的恥辱碑上,至今仍被風吹雨打和世人唾罵。然而,他用得來的錢修繕了莫高窟,清理了積沙,維修了破舊的門,今天人們看到的鮮活壁畫有他的一份功勞。
 
莫高窟建在大泉河沖刷形成的河谷左岸崖體上,崖體上面是一層沙子形成的砂岩,易被風蝕,中下部為砂礫岩。據專家所做風洞實驗,在挾沙風條件下,砂岩(層)被風蝕的可能性是礫岩的4倍。
 
莫高窟地區大風和沙塵暴日數分別占全年的48%、47.5%。狂風漫捲飛沙,如刀的風沙將砂岩層隨意切割,許多洞窟前室、外露壁畫被沙割、沙打、磨蝕和掏蝕。如今在莫高窟看到的是近期加固過的崖體,人工的水泥沙礫將大部分洞窟表面重新裹上了厚厚一層。但在被強風剝離的上層砂岩,洞窟上部早已形成危岩,再加沙流的磨蝕使不少窟區、窟頂遺址殘敗不堪,難逃“薄頂”之災,甚至有些上層洞窟已露天。難知有多少窟消失在1600年的自然演變中。
 
據上世紀80年代的統計數據,莫高窟每年要清除窟前積沙約3000m³。嚴重積沙會造成對窟頂的壓力,增大窟頂的飽水性,導致窟頂崖體積水;低層窟內的積沙又阻礙了水分的快速蒸發,過多水份會引起壁畫發霉、酥鹼、起甲等。
 

敦煌莫高窟,絕大多數洞窟門緊鎖。千年的壁畫,甚至經受不起飄落的粉塵重量。生命之水大泉河主泉眼乾涸,泛水泉眼退縮約3公裡—莫高窟還有多少時日?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