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古發現「楚長城」 揭示長城源頭之謎

【正見新聞網2010年03月09日】

據河南省文物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8日說,河南已用考古學的方法,找到了被稱為中國“長城之父”的楚長城,第一次確定了楚長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使後世逐漸迷失的楚長城分布線路及區域再次清晰地展現出來。

查明楚長城137公裡

過去,楚長城只存在於文獻中。到底有沒有楚長城、楚長城在哪裡、它是怎樣建築起來的,考古界一直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2008年10月至今,為配合國家文物局長城資源調查項目及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根據河南省文物局的統一部署,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擔了豫南地區楚長城資源的調查任務。

結合文獻和前期掌握情況,楚長城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平頂山、南陽、駐馬店、信陽4個地級市的25個縣(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了兩個調查隊,分段調查。截至目前,兩個調查隊調查確定的楚長城牆體30.51公裡,被歷代破壞而消失的楚長城牆體約25.37公裡、山險81.34公裡,共計 137.22公裡。

此外,調查和發掘確定了方城縣大關口和泌陽縣象河關等楚長城關堡2個,葉縣保安鎮前古城、泌陽沙河店古城、付莊古城等位於楚長城線上的城址3個。

通過此次調查,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平頂山市葉縣、舞鋼市,南陽市方城縣和駐馬店市泌陽縣境內的楚長城分布線路。

首次展示楚長城構造

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介紹,從目前調查看,不同地段的楚長城特點是不一樣的,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葉縣夏李鄉高樓山以東及方城縣楊樓鄉的楚長城特點一致,即以綿延幾十公裡的人工修築牆體為主;舞鋼境內的楚長城是山險和扼守山谷的人工修築牆體相結合,共同組成防禦線;泌陽境內的楚長城則是以山險為主,以關堡或城址扼守古道、關口為主的防禦形式。

所長說,他們還對舞鋼平嶺長城遺址進行了發掘,對泌陽象河關遺址進行了試掘,首次以考古發掘的形式將楚長城牆體和關堡的結構及建造程序展現給世人,並用科學發掘出土的遺物斷定了楚長城的年代。這在楚長城研究上還是第一次,對於推動楚長城研究乃至楚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掘遺物多春秋時期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6月至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舞鋼市平嶺長城遺址焦桐高速葉縣至舞鋼市段穿越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揭露面積1500平方米。

此次發掘的楚長城牆體內所出遺物大部分為春秋時期,少量為戰國早期,未見晚於戰國時期的遺物。平嶺長城年代下限不晚於戰國時期,亦與文獻記載的楚長城時代一致。

發掘的該段楚長城牆體殘高1.56米,南北寬10—16.1米。發掘的該段長城是東西向的,長城牆體南北兩側有兩道石砌牆體。牆體大部分為堆築,局部系夯築而成。夯層厚3—7厘米。

考古人員還揭示了該段楚長城的建造程序:兩道石砌牆體之間先鋪墊一層炭化的木棍或摻雜有炭化木棍的石塊層,然後再堆築紅土層;紅土層之上堆築了數層北高南低傾斜狀的黃土層。

象河關關牆寬逾22米

象河關是古代文獻和考古發掘出土遺物相互印證的楚長城關口之一。2010年1月至2月,調查隊對像河關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調查並利用自然斷面對部分牆體進行鏟刮。

此次調查得知,象河關是集古道、關牆、堆築或夯築的土台、天然護城河、生活區於一體的成系統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關口。

象河關關牆為東西向,古道從中部南北穿越關牆。象河關關牆牆體分內、外護坡和主牆體三部分。關牆寬約22.5米,殘高約2米。

象河關關牆內出土有陶片和石器等遺物。所出遺物時代早者可達新石器時代,晚者不晚於東周。

考古人員還在今象河鄉政府所在地發現一處大型東周遺址,面積約182萬平方米,可能是與象河關緊密相連的生活區。

楚長城簡介

楚長城史稱萬城,又稱方城。楚國原是西周時建於荊山一帶的小國,初建都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後遷都於郢(今湖北遷陵西北的紀王城)。楚經常與西周王朝進行戰爭。春秋初期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並打敗了北面的一些姬姓小國,不斷與晉國爭霸。到了楚莊王時期,兵力最強,問鼎興霸,土地最廣。其疆域西北到武關(今陝西商南西北),東南到昭關(今安徽含山北),北到今河南南陽,南到洞庭湖以南。為控制中國,防備晉、齊的進攻,楚國開始在北方邊境地區修築一系列的城堡。

據《水經注·汝水》條記載:"醴水逕葉縣故城北,春秋成公十五年(前 576),許遷於葉者。楚盛周衰,[莊王]控霸南土,欲爭強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逼華夏,故號此城為萬城,或作方字。"《漢書·地理志》南陽郡葉縣條也說:"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列城是依地形排列的防禦性小城,以為屯兵警哨之所,是演變為長城的一種重要形式。葉縣在今河南魯山縣與泌陽縣之間。據專家考證,春秋時期楚國從今河南魯山西南魯陽關起,向東再折向東南,利用山嶺、河堤和築牆,將列城連接成矩形的防禦體系,是名副其實的長城。

戰國時代,為了對付列強特別是秦國的進攻,楚國又不斷將方城擴大,使之更加完整鞏固。這時楚長城的起訖地點及走向,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引《括地誌》所載,起於鄧州內鄉縣東七十五裡,南入穰縣(今河南內鄉縣北),無土之處壘石為固。"其大致走向是從河南鄧州市東北境開始,沿內鄉、鎮平縣交界向北行,至湍河上游翼望山,然後轉向東走,沿伏牛山經魯山縣南至葉縣西境,再轉而向東南連結泌陽縣之中陽山而止,全長約500裡。

添加新評論